坏死性筋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病原菌感染、自身免疫力低下和其他因素三方面。病原菌感染方面,常由需氧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混合感染,可通过皮肤破损、手术切口等途径侵入人体,老人、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者更易感染;自身免疫力低下方面,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老人因免疫系统衰退也易受侵袭;其他因素方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硬化、肥胖)和环境因素(潮湿污染环境、从事特定工作)会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是高危人群,应分别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改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预防。
一、病原菌感染
1.细菌种类:坏死性筋膜炎常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主要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需氧菌中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较为常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多种酶和毒素,破坏组织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分泌多种外毒素,导致组织坏死。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在缺氧的组织环境中大量繁殖,与需氧菌协同作用,加重组织损伤。
2.感染途径:病原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如擦伤、割伤、烧伤、昆虫叮咬等。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下降、修复能力减弱,轻微的皮肤损伤可能更易发生感染;而儿童活泼好动,发生皮肤外伤的几率相对较高。另外,手术切口、注射部位也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一些患有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皮肤和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细菌更容易侵入体内并引发感染。
二、自身免疫力低下
1.慢性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供应,同时白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使得细菌更容易在体内滋生和扩散。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免疫细胞生成减少,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2.免疫抑制剂使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患者,免疫系统被抑制,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降低。器官移植患者为了防止排斥反应,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类人群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免疫力本身就处于较低水平,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
三、其他因素
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缺血缺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代谢废物排出受阻,使得组织的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不良,一旦发生皮肤损伤,感染后容易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过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污染的环境中,皮肤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增加感染的机会。从事农业、渔业等工作的人群,经常接触土壤、水等环境,更容易接触到病原菌。
温馨提示: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属于坏死性筋膜炎的高危人群。对于老年人,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受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儿童应加强看护,减少皮肤外伤的发生,若有皮肤破损要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病情,遵医嘱服药,提高自身免疫力。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预防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