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嗜睡不吃奶
当新生儿出现黄疸嗜睡不吃奶的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明确黄疸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光照治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等。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合理喂养,避免感染,定期复查。
一、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导致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当新生儿出现黄疸嗜睡不吃奶时,需要及时就医,明确黄疸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症状表现
1.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这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先出现于面部,然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
2.嗜睡: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吃奶减少或不吃奶等症状。
3.不吃奶:新生儿可能会因为黄疸导致的不适而拒绝吃奶。
4.其他症状:部分新生儿还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
三、可能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2.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胆红素排泄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正常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然后经胆道排泄至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体外,小部分胆素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当新生儿患有某些疾病时,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胎粪延迟排出、喂养延迟等。
3.其他原因:新生儿肝炎、胆管闭锁、母乳性黄疸等也可导致新生儿黄疸嗜睡不吃奶。
四、应对措施
1.就医检查:当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嗜睡不吃奶时,家长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进行胆红素测定、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肝胆B超等检查,以明确黄疸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光照治疗:胆红素测定值较高的患儿,应及时进行光照治疗,通过蓝光或绿光照射,使血清胆红素下降,以缓解黄疸症状。
3.药物治疗:根据胆红素测定值和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一些药物,如苯巴比妥、益生菌等,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4.换血治疗:胆红素测定值特别高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患儿,需要进行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5.其他治疗:对于一些病因明确的患儿,如感染引起的黄疸,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喂配方奶。
五、温馨提示
1.注意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黄疸消退情况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合理喂养:新生儿应按需喂养,保证充足的奶量,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3.晒太阳:适当晒太阳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新生儿的眼睛。
4.避免感染:家长应注意新生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新生儿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预防感染。
5.定期复查:新生儿黄疸消退后,家长应定期带新生儿回医院复查,以确保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