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新生儿都有黄疸吗
并非所有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正常足月儿约60%、早产儿约80%会出现生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与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影响新生儿是否出现黄疸的因素有胎龄、种族、遗传、喂养方式和疾病等。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新生儿、母乳喂养儿需特别关注,家长可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皮肤和巩膜判断新生儿是否有黄疸,确诊靠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胆红素检测。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即可;病理性黄疸则需针对病因治疗,如光照、换血、控制感染、手术等。
一、并非所有新生儿都有黄疸
虽然新生儿黄疸较为常见,但并非所有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现象。正常足月儿约有60%会出现生理性黄疸,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的比例更高,可达80%,这意味着仍有一部分新生儿不会出现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成因
1.生理性黄疸:这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同时,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尚未成熟,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此外,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还原成粪胆原排出,且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重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使得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从而引起生理性黄疸。
2.病理性黄疸:病因较为复杂,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胆红素生成过多,包括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和感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等;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汁黏稠综合征、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
三、影响新生儿是否出现黄疸的因素
1.胎龄:早产儿肝脏功能发育相对更不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出现黄疸的几率和严重程度通常高于足月儿。
2.种族:不同种族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可能存在差异,某些种族的新生儿可能更容易出现黄疸。
3.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新生儿黄疸的遗传病史,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可能性会增加。
4.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更容易出现黄疸,这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有关。
5.疾病因素:如新生儿存在窒息、缺氧、感染、头颅血肿等情况,可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或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黄疸的发生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黄疸且黄疸程度可能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对于早产儿,应密切监测黄疸变化,必要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光照疗法等。同时,要注意保暖、合理喂养,维持内环境稳定,以促进肝脏功能的发育。
2.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新生儿:对于家族中有新生儿黄疸遗传病史的情况,医生应详细了解家族病史,对新生儿进行更密切的观察和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3.母乳喂养儿:如果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如果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可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观察黄疸是否减轻,以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
五、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有黄疸
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眼白)是否有黄染。如果发现新生儿皮肤发黄,尤其是巩膜黄染明显,应及时就医,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胆红素检测来明确诊断。一般来说,经皮胆红素测定是一种无创的筛查方法,但最终确诊和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还需依靠血清胆红素检测。
六、应对措施
1.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加强喂养,促进排便,以增加胆红素的排出。一般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2.病理性黄疸: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如果是溶血性黄疸,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对于感染引起的黄疸,应积极控制感染;对于胆道闭锁等外科疾病引起的黄疸,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