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临床表现及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临床表现包括:一是呕血,幽门以上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出现,颜色与出血量和胃内停留时间有关;二是黑便,因血红蛋白中铁与硫化物结合所致,每日出血5070ml可出现;三是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早期有头晕等症状,出血量超全身血量20%会休克;四是贫血,急性失血34小时后出现,慢性失血可致缺铁性贫血;五是发热,多数患者24小时内低热,持续35天;六是氮质血症,分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易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情复杂;儿童表现可能不典型,易休克;孕妇治疗要考虑对胎儿影响;有基础疾病者出血风险高,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并避免诱因。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当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且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常出现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及血液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若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的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胃酸作用后,呕出物可呈咖啡渣样。例如,大量快速出血时,可能直接呕出鲜红色血液;而少量缓慢出血时,更可能表现为咖啡渣样呕出物。
2.黑便:当上消化道出血时,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且由于表面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黑便通常提示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但幽门以上出血量较小时也可仅表现为黑便。一般来说,每日出血量达5070ml时可出现黑便。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早期表现:出血量较少且速度慢时,患者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症状。随着出血量增加,患者会出现心慌、冷汗、口渴、晕厥等表现。这是因为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会出现一系列代偿反应。
2.严重表现:当出血量继续增加,超过全身血量的20%(约8001000ml)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三、贫血相关表现
1.急性失血:在出血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血常规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出血34小时后,由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才出现贫血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慢性失血:长期慢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除有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异食癖、匙状甲等特殊表现。
四、发热
上消化道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发热的原因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失血后吸收热等因素有关。
五、氮质血症
1.肠源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的蛋白质在肠道被分解吸收,使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4.3mmol/L,34天后降至正常。
2.肾前性氮质血症: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血尿素氮升高。经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后,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
3.肾性氮质血症:若休克持续时间较长,导致急性肾衰竭,可出现肾性氮质血症,此时血尿素氮持续升高,且伴有少尿或无尿等表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更易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且可能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病情更为复杂。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2.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呕血和黑便可能不明显,而仅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少,出血后更易发生休克。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安抚其情绪,避免因哭闹加重出血。在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不仅要关注母体的病情,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由于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在纠正失血性休克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医嘱服药,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减少出血的诱因。一旦出现出血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