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最常见,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早产儿34周内消退,由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一般状况好,血清胆红素在一定范围,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病因多样,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感染、先天性UDPGT缺乏、Gilbert综合征、药物影响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胆管闭锁、胆总管囊肿等);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与喂养不当有关,晚发型生后1周左右出现,2周达高峰,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有关,停母乳黄疸可减轻。特殊人群中,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肝脏功能不完善,对黄疸耐受性差,高危因素新生儿需密切监测黄疸变化,家长护理时也要留意孩子精神、食欲、大小便等情况,异常及时就医。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通常在出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其产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以及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等。生理性黄疸一般状况良好,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排便,可帮助黄疸自然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母胎或胎胎之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等,过多的红细胞破坏后,胆红素生成增加。
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等: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释放增多。
同族免疫性溶血: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匹配,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刺激母体产生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
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同时感染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出延迟,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使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缺氧和感染: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影响胆红素的结合过程,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先天性UDPGT缺乏:如CriglerNajjar综合征,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完全缺乏,黄疸严重,预后差;Ⅱ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部分缺乏,黄疸相对较轻。
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即Gilbert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或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黄疸较轻,可呈波动性。
药物: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维生素K3、消炎痛、西地兰等可与胆红素竞争Y、Z蛋白的结合位点,影响胆红素的转运和代谢,导致黄疸。
3.胆汁排泄障碍
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引起,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受损,胆汁排泄障碍,引起黄疸。患儿除黄疸外,还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可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胆汁排泄异常。
先天性胆管闭锁:是一种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疾病,可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引起梗阻性黄疸。患儿黄疸逐渐加重,大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肝脏进行性增大。
胆总管囊肿:胆管呈囊性扩张,可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黄疸。
三、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常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一般在生后34天出现,黄疸高峰时间及程度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但消退时间可延迟。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2周左右达高峰,黄疸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但小儿一般状况良好,无其他临床症状。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较高,使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肠肝循环有关。一般停喂母乳2472小时后,黄疸可明显减轻,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降低30%50%。
特殊人群提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黄疸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有窒息史、感染史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密切监测黄疸的变化,一旦发现黄疸出现过早、程度过重、持续时间过长或退而复现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同时,家长在护理黄疸新生儿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