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致血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等黄染的常见临床问题。其胆红素代谢具特殊性,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23天出现,46天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久;病理性黄疸由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代谢障碍等致,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可致胆红素脑病等危害。需监测胆红素及一般情况,生理性加强喂养,病理性用光照、换血等治疗。早产儿黄疸出现早、重、久,易脑病,监测严格;足月儿有相应特点,需关注黄疸情况及一般状况。
一、新生儿黄疸的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一)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具有特殊性。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均不完善。例如,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使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较低且含量不足,导致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受限;肝脏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也相对较差。此外,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经肠肝循环重吸收进入血循环,进一步加重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
1.发生时间及特点
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生理性黄疸时,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建立呼吸,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系统逐渐适应这种变化,胆红素水平在生理性范围内波动。
2.影响因素
与新生儿的日龄有关,不同日龄对应的胆红素正常范围不同,如出生后1天内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102.6μmol/L(6mg/dl),2天内不超过153.9μmol/L(9mg/dl)等。同时,早产儿由于其胆红素代谢功能相对更不完善,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二)病理性黄疸
1.发生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如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先天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感染等)、肠肝循环增加(如先天性肠道闭锁、胎粪排出延迟等)。例如,ABO血型不合溶血时,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侵犯肝细胞,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先天性胆道闭锁时,胆道梗阻,胆红素排泄受阻,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
胆汁排泄障碍:多见于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细菌感染可引起肝细胞功能障碍和胆管炎症,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入血。
2.特点
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
三、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一)生理性黄疸的一般影响
生理性黄疸一般对新生儿影响较小,通过正常的胆红素代谢可自行消退,不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等造成明显不良后果。
(二)病理性黄疸的严重危害
1.胆红素脑病
当血清胆红素,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过高时,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早期可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肌张力减退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双眼凝视、抽搐、角弓反张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例如,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可导致患儿出现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和智力发育。
2.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
病理性黄疸还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胆红素升高可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过高的胆红素也可能对肾脏产生一定的损伤,影响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
四、新生儿黄疸的监测与处理
(一)监测
1.胆红素监测
对于新生儿黄疸,需要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初步筛查,经皮胆红素值可作为胆红素水平的参考,但需定期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以准确评估胆红素水平。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等,应更频繁地监测胆红素水平,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23天、45天等不同时间点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2.一般情况监测
同时要监测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呼吸等。如果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拒奶、体温异常、呼吸急促等情况,可能提示黄疸病情加重或存在其他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二)处理
1.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通过加强喂养,促进新生儿排便,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因为多吃奶、多排便可以增加胆红素的排出量,有助于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例如,鼓励母亲按需喂养新生儿,保证新生儿每日有足够的奶量摄入,以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对胆红素的重吸收。
2.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光照治疗: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照治疗时,需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可使用专用的眼罩和尿布进行遮盖。一般采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根据胆红素水平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间。
换血治疗:对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如胆红素脑病早期或胆红素水平极高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可以迅速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同时可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预防进一步溶血。但换血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不同人群(早产儿、足月儿等)新生儿黄疸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1.特点
早产儿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更不完善,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一般在出生后12天即可出现,黄疸程度相对更重,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超过足月儿的正常范围,而且黄疸持续时间更长,可延迟至34周甚至更久消退。此外,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即使胆红素水平未达到足月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水平,也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伤。
2.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黄疸的监测要更加频繁和严格,应密切关注其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在光照治疗时,要更加谨慎,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等调整光照治疗的参数。同时,要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注意保暖,维持其体温稳定,因为体温不稳定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另外,要保证早产儿的营养供给,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早产儿的胆红素代谢和身体恢复。
(二)足月儿
1.特点
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胆红素水平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但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如母亲有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有感染等情况,足月儿也可能出现病理性黄疸。
2.注意事项
对于足月儿黄疸,要注意观察其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及程度。如果黄疸出现时间过早、程度过重或消退延迟,应及时就医进行胆红素监测和相关检查。同时,要关注足月儿的一般情况,如吃奶、精神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