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症状

来源:民福康

肠道菌群失调有消化功能相关症状(腹泻、便秘、腹胀)和全身相关症状(免疫力下降、情绪心理问题),其可能原因包括饮食因素(单一饮食结构、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药物因素(抗生素使用、其他药物影响)、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肠道菌群建立完善阶段、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预防与调整可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控制刺激性成分)、合理用药(谨慎用抗生素、关注其他药物影响)、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来进行。

一、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症状

(一)消化功能相关症状

1.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时,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等可能过度繁殖,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当肠道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时,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调节失衡,容易导致腹泻。腹泻的频率和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从轻度的大便次数增多到较为严重的频繁水样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肠道菌群尚未完全稳定,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可能更为常见且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而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腹泻可能会加重其营养不良等问题。

2.便秘

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导致便秘。比如,有益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减少,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功能。短链脂肪酸可以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当短链脂肪酸减少时,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导致便秘。不同性别方面,目前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便秘的显著不同,但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便秘,因为运动减少会影响肠道蠕动;有不良排便习惯的人群,如长期憋便等,也会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相关便秘的发生风险。

3.腹胀

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食物的发酵过程。正常情况下,有益菌参与食物的发酵产生一些气体,但量处于正常范围。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等过度发酵食物,产生过多气体,导致腹胀。例如,一些产气荚膜杆菌等过度繁殖时,会使肠道内气体产生增多,引起腹部胀满不适。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胀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病情,因为腹胀会增加胃肠道的压力等。

(二)全身相关症状

1.免疫力下降相关表现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免疫力。肠道菌群可以刺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发育,产生免疫球蛋白等。当菌群失调时,免疫球蛋白等的产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反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可能更易导致频繁感染,影响其正常生长;老年人免疫系统衰退,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免疫力下降会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患病的几率。

2.情绪和心理相关症状

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肠脑轴。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进而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例如,肠道菌群可以产生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当菌群失调时,5羟色胺的合成减少,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增加,进而更易出现情绪和心理方面的症状;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并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在面临一些特殊生活事件时,如产后等,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情绪心理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二、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能原因

(一)饮食因素

1.单一饮食结构

长期摄入过于精细的食物,如精米、精面等,会使肠道内可发酵的膳食纤维减少,不利于有益菌的生长。例如,全谷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是肠道有益菌的“食物”,长期缺乏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会导致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如果长期食用过于精细的食物,会影响其肠道菌群的正常发育;老年人由于牙齿等咀嚼功能下降,可能更倾向于食用精细食物,也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相关问题。

2.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

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高糖等刺激性食物,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例如,高糖食物会促进有害菌如大肠杆菌等的繁殖,因为高糖环境适合这些细菌生长。不同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对刺激性食物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不同,但生活方式中经常暴饮暴食、偏好这类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更高。

(二)药物因素

1.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杀灭肠道中的有益菌。例如,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生态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和肠道菌群特点,使用抗生素后更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因为儿童肠道菌群相对脆弱,而且在生长发育阶段,肠道菌群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也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肠道菌群失调后恢复更困难,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如腹泻、腹胀等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症状。

2.其他药物

一些非抗生素类药物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例如,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会改变肠道的pH值等环境,从而影响肠道菌群的生长。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人群,更容易因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

(三)年龄因素

1.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肠道屏障功能较弱。母亲分娩方式(顺产或剖宫产)、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等都会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比例较高,而人工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组成与母乳喂养婴儿不同,更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菌群逐渐趋于稳定,但婴幼儿时期肠道菌群失调相对常见,可能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因为其肠道菌群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差。

2.老年人

老年人肠道黏膜萎缩,肠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较年轻人明显减少,这与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

三、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调整

(一)饮食调整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西兰花、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可以作为肠道有益菌的营养物质,促进有益菌生长繁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以通过将蔬菜和水果制作成适合的辅食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将菠菜制成菜泥等;老年人可以选择容易消化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煮软的蔬菜等,以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又不会加重消化负担。

2.合理控制饮食中的刺激性成分

减少辛辣、油腻、高糖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清淡。例如,尽量减少油炸食品、蛋糕、甜品等的食用量。对于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该注意控制这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比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由于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更要注意合理控制饮食中的刺激性成分,避免肠道菌群失调。

(二)合理用药

1.谨慎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能不用抗生素时尽量不用。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补充益生菌等,以减少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破坏。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更要谨慎评估利弊,儿童使用抗生素后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老年人使用抗生素后由于肠道菌群恢复困难,补充益生菌可能对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更重要。

2.关注其他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在长期服用其他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时,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应定期监测肠道菌群情况。如果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考虑是否调整药物或采取相应的肠道菌群调整措施。

(三)健康生活方式

1.适度运动

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微环境,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不同年龄人群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儿童可以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户外活动等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既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又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2.保持良好心态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影响肠道菌群。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如冥想、听音乐等,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该重视情绪调节,比如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进行放松活动等方式保持良好心态,从而间接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症状是什么?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人类肠道是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且以细菌为主。正常的肠道内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某些肠道疾病等可影响其动态平衡,可造成平衡失调,造成的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主要可出现腹泻,也可伴腹胀、腹痛及一系列腹部不适感。长期的腹泻又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为因果,会相互影响。
肠道菌群失调症怎么能治疗?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肠道菌群失调症要做全身支持治疗,经过肌注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病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造成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造成的酵母菌过多等,须先除去病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调整菌群治疗,可以经过饮食调整、抗菌药物、益生菌制剂、益生元
肠道菌群失调症该怎么办最好?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可以选择用抗菌药物和饮食调整治疗。抗菌药物: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因此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多数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
发现肠道菌群失调症该怎么办好?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发现肠道菌群失调症该做全身支持治疗,可肌注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进行治疗。病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造成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造成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先除去病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调整菌群治疗,可以经过饮食调整、抗菌药物、益生
得了肠道菌群失调症咋办?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得了肠道菌群失调症,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以免体液不足以及酸碱平衡紊乱。日常合理饮食,积极补充营养,可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肠胃蠕动,比如韭菜、生菜等。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止泻药、微生态制剂、抗菌药物等调节肠道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病因?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可能与药物因素、饮食习惯、肠道动力异常等因素有关。 1、药物因素 患者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或抗肿瘤药物,可能会促进或抑制部分肠道菌群生长,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 2、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3
胃肠功能紊乱需要几天能恢复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功能紊乱一般7-15天能恢复。 急性胃肠炎导致患者的胃肠黏膜出现病变,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时,病程相对较短,经过规范治疗后,通常7天左右可以恢复正常的胃肠蠕动功能。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症等原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时,属于慢性病变,需要经过长时间调理才能恢复正常,大约需要15天。 患者平时需要保证饮
大便白色絮状物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大便出现白色絮状物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异常现象,如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等。 1.结肠炎 当肠道发生炎症,如结肠炎等,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的损伤和渗出增加,一些坏死的黏膜组织可能会混合在大便中,形成白色絮状物。炎症还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异常。此时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处理,能够切除病变
最近经常放屁能否吃益生菌调理肠胃
陈明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三甲
最近经常放屁能否吃益生菌调理肠胃,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益生菌属于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维护肠道健康。如果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可能会导致食物不能有效分解,产生过多气体,从而引发放屁增多。所以,如果经常放屁和肠道菌群失调症有关,可以遵医嘱适当补充益生菌。此外,如果是饮食过多导致的经
肠胃菌群调理吃什么药
陈明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三甲
肠胃菌群调理一般可以吃乳酸菌、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药物。 1、乳酸菌 乳酸菌是益生菌中的一种类型,适当食用有利于调节肠胃菌群、维持肠道健康,对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2、地衣芽孢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也是一种益生菌,其通过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和生长因子,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维护肠道健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姚轶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中医院 三甲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免疫力比较低下或者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肠道内的有益菌大量的被杀死,一些耐药菌或是条件致病菌趁机繁殖,造成肠道原本的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失调,从而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患者会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引起顽固性的腹泻,造成身体消瘦,甚至出现慢性腹泻造成电解质紊乱。
肠道菌群失调症
张月美 主任医师
济宁市中医院 三甲
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腹泻,腹痛,呕吐,消化不良,消瘦或者出现发烧。当持续性腹泻,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纠正治疗,还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的表现。首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诊断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