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原则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解除胆道梗阻、对症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基础治疗涵盖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纠正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治疗;解除胆道梗阻有手术(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和非手术(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鼻胆管引流)两种方式;对症治疗主要是对发热患者降温、腹痛患者止痛;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需分别考虑其身体特点,如儿童优先选非手术治疗、严格按体重算药剂量,老年人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孕妇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和药物,有基础疾病者密切监测基础病变化并调整方案。
一、基础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需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的反流,减轻腹胀,降低胆道压力。还要进行营养支持,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通过肠外营养补充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电解质等,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导致水、电解质丢失和酸碱平衡失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脱水程度、电解质检查结果等,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
3.抗感染治疗:尽早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应根据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在未获得培养结果前,可经验性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等。
二、解除胆道梗阻
1.手术治疗:
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术: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经典手术方法。通过切开胆总管,解除胆道梗阻,引出脓性胆汁,降低胆道压力,控制感染。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高。
胆肠吻合术:适用于胆管下端梗阻无法解除的患者。将胆管与肠道进行吻合,使胆汁能够通过吻合口流入肠道,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但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出现胆肠反流等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肝内胆管,置入引流管,将胆汁引出体外,迅速降低胆道压力,缓解症状。适用于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但该方法可能出现出血、胆漏、感染等并发症。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鼻胆管引流(ENBD):通过内镜将导管插入胆管,进行造影明确梗阻部位后,行乳头括约肌切开,解除梗阻,并置入鼻胆管引流胆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十二指肠乳头严重狭窄或有解剖变异的患者操作难度较大。
三、对症治疗
1.降温:对于发热患者,体温低于38.5℃时,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小于3个月的婴儿一般不使用药物降温。
2.止痛: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山莨菪碱等,缓解胆管痉挛,减轻疼痛。但使用时需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掩盖病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病情变化快。治疗时应更加谨慎,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如PTCD或ENBD等。在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治疗既要考虑控制病情,又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法,如在孕早期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必要时可在多学科团队(妇产科、外科、儿科等)的协作下进行治疗。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病情的恢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