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什么意思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及其他病因型四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常见症状有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主要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40%~60%。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肌发育不良等。
心源性栓塞型:占脑梗死的15%~20%。心房颤动是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小动脉闭塞型: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
其他病因型:包括病因不明及多种因素所致的脑梗死。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常见的症状包括:
偏瘫: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
失语:表现为说话不清、理解困难等。
感觉障碍:可出现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感觉过敏等。
头晕:常伴有恶心、呕吐。
头痛:可为剧烈的全头痛或局限性头痛。
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等检查。头颅CT是脑梗死早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帮助排除脑出血。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可发现早期的梗死灶。
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神经保护治疗等。
手术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康复训练等,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脑梗死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措施包括: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
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如果出现突然的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尽快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康复,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自我管理,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