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有哪些
脑梗死的护理诊断包括躯体移动障碍(与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受损有关)、吞咽障碍(与脑梗死累及吞咽中枢或相关神经有关)、语言沟通障碍(与脑梗死致语言中枢受损有关)、有感染的风险(与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有针对躯体移动障碍的体位摆放和康复训练,针对吞咽障碍的吞咽评估和饮食调整,针对语言沟通障碍的沟通方法和语言训练,针对有感染风险的肺部感染预防和压疮预防,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合理实施各项护理。
一、脑梗死的护理诊断
(一)躯体移动障碍
1.与脑梗死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损有关:脑梗死会使脑部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受损,影响对肢体运动的支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移动障碍,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身体机能衰退,脑梗死后这种障碍可能更为明显,而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的患者,脑梗死后肢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二)吞咽障碍
1.与脑梗死累及吞咽中枢或相关神经有关:脑梗死若影响到吞咽中枢或支配吞咽动作的神经,会引起吞咽障碍。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吞咽功能随年龄衰退的情况,脑梗死后这种障碍更容易发生,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会加重吞咽障碍的程度。
(三)语言沟通障碍
1.与脑梗死导致语言中枢受损有关:当脑梗死发生在语言中枢区域时,会造成语言沟通障碍。不同年龄的患者,语言功能受损后的表现和恢复情况有所不同,有既往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导致语言沟通障碍的风险更高。
(四)有感染的风险
1.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有关: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肺部痰液不易排出,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皮肤长期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压疮进而引发感染。年龄较大的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长期卧床的情况更易导致感染发生,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
二、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一)躯体移动障碍的护理
1.体位摆放:早期应帮助患者保持良肢位,如仰卧位时,头部垫枕头,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下肢屈曲等,根据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体位,避免患肢受压。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肢体摆放的轻柔与合适,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按照康复治疗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活动患肢各个关节,每天多次进行;主动运动则鼓励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自主进行肢体活动,根据患者年龄和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二)吞咽障碍的护理
1.吞咽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如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等方法判断吞咽障碍的程度。根据患者年龄和吞咽障碍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
2.饮食调整:对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糊状或胶冻状食物,如稠厚的粥、蛋羹等,避免稀流质食物。进食时保持患者坐直或抬高床头,防止误吸。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吞咽能力的食物质地。
(三)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1.沟通方法: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保持耐心,采用简单、清晰的语言,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回应。可以通过手势、图片等辅助沟通方式。根据患者年龄和文化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辅助工具。
2.语言训练: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语言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开始,逐步过渡到词汇、句子的练习。对于老年患者,语言训练要考虑其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有感染风险的护理
1.肺部感染预防: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对于长期卧床患者,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期消毒。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病史患者更要注意呼吸道的护理。
2.压疮预防: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易受压部位,如骶尾部、足跟等,可使用减压敷料。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更要注意皮肤的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