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较难自愈,其由心脏传导通路异常的折返机制引发,儿童、成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发生时自身恢复正常心律能力均弱,不良生活方式还会增加发作风险,发作后通常需及时就医采取医疗措施终止发作及后续治疗
一、发生机制与特点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由于存在房室结双径路或房室旁路等特殊的心脏传导通路异常所导致的快速心律失常,其发作是由异常传导通路参与的折返机制引发,通常不会自发终止。
二、不同人群情况差异
儿童:儿童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自身恢复正常心律的能力较弱,一般需要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等非药物方法或药物、电复律等医疗手段来终止发作,极少能自行恢复。例如一些研究显示,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影响生长发育等。
成年人:成年人中偶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自身恢复的概率也很低,大多需要借助医疗措施来终止发作。如果不进行干预,长期反复发作可能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等。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更难自愈,且病情可能会因心动过速的发作而加重基础心脏病的病情,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医疗干预来终止发作并治疗基础疾病。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风险,且不利于其自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少发作,但不能使已发生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自愈,只是起到预防和辅助控制的作用。
总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不能自愈,一旦发作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来终止发作并进行后续的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