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的发病是什么机理
羊水栓塞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发病机理涉及肺动脉高压机制,羊水有形成分致肺小血管机械阻塞及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加重肺动脉高压,致右心衰竭等;过敏反应机制,羊水胎儿成分致母体过敏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致过敏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机制,羊水中促凝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致微血栓形成,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纤溶系统激活致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不同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防范
一、肺动脉高压机制
羊水内的有形成分,如胎儿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可通过肺循环机械性阻塞肺小血管,引起肺动脉高压。同时,这些有形成分还可作为致炎物质激活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前列腺素F?α、血栓素A?等血管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心排血受阻,急性右心扩张,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同时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
二、过敏反应机制
羊水中的胎儿成分作为抗原物质,可引起母体的过敏反应。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后,刺激母体免疫系统,使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骤降、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一过程与典型的Ⅰ型超敏反应相似,有研究表明羊水栓塞患者体内可检测到特异性IgE抗体等免疫相关指标的异常变化,支持了过敏反应在羊水栓塞发病中的作用。
三、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1.促凝物质释放:羊水中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如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进入母体循环后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进而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导致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这些微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使凝血因子Ⅴ、Ⅷ、纤维蛋白原等大量减少。
2.纤溶系统激活:在微血栓形成的同时,机体的纤溶系统也被激活。一方面,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被溶解;另一方面,羊水中的纤溶激活酶原激活物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导致纤溶亢进,最终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表现为产后大量阴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伤口及针眼渗血等。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羊水栓塞的发病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高龄产妇、经产妇等可能由于子宫肌层弹性降低等因素,更容易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情况;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羊水栓塞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在预防和早期识别羊水栓塞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和防范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