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羊水栓塞
为防范羊水栓塞,需识别高危因素针对性防范,高龄产妇等按产检要求检查;规范产科操作,人工破膜避宫缩期等;加强围生期监测,产程中胎心监测、关键阶段生命体征监测;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定期培训使其熟悉抢救流程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识别高危因素并针对性防范
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年龄≥35岁)、多产妇、胎膜早破、人工破膜、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不全破裂、剖宫产等。对于高龄产妇及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期应严格按照产检要求进行检查,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状况。比如高龄产妇在孕期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二、规范产科操作
1.破膜操作:人工破膜时应避开宫缩期,破口要小且避免强行扩大破口,控制羊水流出速度,防止羊水快速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例如在进行人工破膜操作时,操作医生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根据产程进展和孕妇具体情况谨慎实施。
2.合理使用缩宫素:使用缩宫素引产或加强宫缩时,需有专人监护宫缩、胎心等情况,严格掌握缩宫素的使用剂量和滴速,避免宫缩过强。因为过强的宫缩可能导致子宫肌层撕裂,增加羊水进入母体的机会。对于有剖宫产史、多胎妊娠等子宫有一定损伤基础的孕妇,使用缩宫素时更要密切观察,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3.正确处理分娩过程:在分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会阴,避免会阴严重裂伤,减少宫颈及子宫损伤的可能。当胎儿娩出后,要及时清理阴道内的羊水等物质,减少羊水进入母体的量。对于胎盘娩出不完整等情况,要规范处理,防止胎盘胎膜残留引发相关问题进而增加羊水栓塞风险。
三、加强围生期监测
1.胎心监测:产程中要持续进行胎心监测,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胎儿宫内窘迫可能是羊水栓塞的诱因之一,通过密切监测胎心,可以早期发现异常并处理,降低羊水栓塞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当胎心出现异常变化时,医生可以迅速评估孕妇和胎儿状况,采取如改变孕妇体位、吸氧等措施,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在破膜、缩宫素使用、胎儿娩出等关键阶段,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羊水栓塞早期征象,如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等,一旦发现异常能立即启动抢救程序。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这些关键阶段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强度。
四、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
医疗机构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羊水栓塞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熟悉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抢救流程。当发生羊水栓塞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抢救。例如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抗过敏、抗休克等抢救操作,以最大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羊水栓塞对产妇和胎儿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