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
支气管异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急性期常见呛咳、憋气和面色青紫、喘息、声嘶;亚急性期咳嗽减轻但持续,可伴有发热、咳痰;慢性期会出现反复肺部感染、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特殊人群中,3岁以下儿童因咀嚼和吞咽能力差、好奇心强易发生,老年人因吞咽功能减退、反应迟钝易中招,有神经系统疾病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风险也较高,不同人群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临床表现
1.呛咳:是支气管异物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当异物进入支气管时,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剧烈呛咳,这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射,试图将异物咳出。例如儿童在进食时嬉笑打闹,异物突然进入支气管,会立即出现剧烈的连续性呛咳。
2.憋气和面色青紫:异物阻塞支气管,导致通气障碍,使气体不能正常进出肺部,造成憋气。严重时会引起缺氧,导致面色青紫。这种情况在较小的儿童中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气道相对狭窄,更容易出现阻塞。
3.喘息:异物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时产生喘息声。喘息程度可因异物大小、阻塞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异物不完全阻塞支气管,可听到较明显的哮鸣音。
4.声嘶:如果异物刺激或损伤了喉部,可能会出现声嘶症状。比如异物在经过喉部进入支气管的过程中,擦伤喉部黏膜,就会影响声带的正常运动和发音。
二、亚急性期临床表现
1.咳嗽:此阶段咳嗽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仍持续存在。由于异物在支气管内停留,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慢性咳嗽。咳嗽的性质可能有所变化,如从剧烈呛咳转变为间歇性咳嗽。
2.发热:支气管异物引发的局部炎症可导致发热。炎症反应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释放炎性介质,引起体温升高。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如果合并细菌感染,体温可能会更高。
3.咳痰:炎症刺激支气管黏膜分泌黏液,形成痰液。痰液的量和性质可因病情而异,初期可能为白色黏液痰,合并感染时可变为黄色脓性痰。
三、慢性期临床表现
1.反复肺部感染:异物长期存留在支气管内,会破坏支气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反复出现,且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
2.肺不张:异物完全阻塞支气管,使相应肺段或肺叶的气体无法进入,导致肺组织萎缩,形成肺不张。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患侧呼吸音减弱。
3.支气管扩张:长期的炎症刺激和异物的机械性损伤,可导致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弹性减退,形成支气管扩张。患者可出现慢性咳嗽、大量脓痰,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咯血症状。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咀嚼功能不完善,吞咽协调能力差,好奇心强,喜欢将小物品放入口中,容易发生支气管异物。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监管,避免给儿童食用花生米、瓜子等易导致呛咳的食物。一旦发现儿童有呛咳、憋气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吞咽功能减退,反应迟钝,在进食或服药时也容易发生支气管异物。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的饮食情况,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对于有吞咽困难的老年人,可将食物加工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3.特殊病史人群: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等)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支气管异物的风险较高。这类患者在进食时应采取特殊的体位和方式,如半卧位进食,必要时可进行鼻饲喂养。同时,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