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羊水栓塞怎么办
羊水栓塞起病急骤凶险,需立即启动多学科抢救,包括纠正呼吸循环衰竭(高浓度氧疗、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抗过敏(早期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防治DIC(高凝期用抗凝药、补充凝血因子)、产科处理(胎儿娩出前促娩、产后观察子宫及处理出血)、密切监测与后续治疗(监测多器官功能、合理抗感染),并针对高龄产妇、有基础疾病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提示。
一、立即启动多学科抢救
羊水栓塞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一旦怀疑或确诊,需立即启动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抢救。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保障液体及药物输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二、纠正呼吸循环衰竭
1.氧疗:立即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改善缺氧状况,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呼吸功能情况调整氧疗方式及参数,如儿童需谨慎调节吸氧浓度,避免氧中毒等情况发生。
2.维持循环稳定: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多巴胺等。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指导液体管理。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或高龄患者,更需精细调整循环支持,防止循环功能进一步恶化。
三、抗过敏治疗
早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可缓解过敏反应,减轻重要脏器损伤。
四、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抗凝治疗:在DIC高凝期可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等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2.补充凝血因子: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注意补充相关凝血成分,维持凝血功能平衡。
五、产科处理
1.分娩处理:若患者处于胎儿娩出前,应积极促胎儿娩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阴道助产或剖宫产等方式。对于产妇年龄较大、有特殊病史等情况,需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最大程度保障产妇生命安全。
2.子宫处理:产后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若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在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行子宫切除术等处理,但要充分权衡利弊。
六、密切监测与后续治疗
1.多器官功能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多器官功能损伤。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其各器官功能特点不同,监测时需关注相应器官的特异性指标变化。
2.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要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防止菌群失调等情况。
特殊人群提示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风险相对较高,且机体各脏器功能相对减退,在抢救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调整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脏器储备功能。
有基础疾病产妇: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产妇,在羊水栓塞抢救过程中,要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高血压产妇需谨慎调整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重要脏器造成进一步损伤,糖尿病产妇要注意血糖的监测与控制,防止因应激等情况导致血糖剧烈波动。
儿童相关情况:虽然羊水栓塞主要发生在孕产妇,但如果是涉及到儿科相关的间接影响等情况,例如因羊水栓塞导致产妇病情危重,新生儿可能面临早产、窒息等风险,对于新生儿要加强呼吸、循环等方面的监测与支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合理控制新生儿的氧浓度、体温等,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及各器官功能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