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如何治疗
持续性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有抗凝药(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控制心室率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药(胺碘酮、普罗帕酮);非药物治疗有适用于发作时间短且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的电复律、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的导管消融以及适用于需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外科手术;生活方式调整要求患者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减轻体重、控制“三高”;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需密切监测指标并综合考虑其他疾病,孕妇治疗要权衡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治疗时要兼顾其他疾病。
一、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持续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抗凝治疗可降低这种风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使用时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相对方便,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价格可能较高。特殊人群中,老年人使用抗凝药物时出血风险增加,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和监测;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部分药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2.控制心室率药物:目的是使静息时心室率维持在6080次/分钟,运动时心室率不超过110次/分钟。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和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哮喘患者禁用;钙通道阻滞剂对于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相对更合适;洋地黄类药物常用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
3.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药物:药物转复可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胺碘酮对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较为安全,但长期使用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普罗帕酮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二、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通过电击心脏,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适用于房颤发作时间较短、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明显的患者。但电复律后需要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否则复发率较高。电复律前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
2.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活动的病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明显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但导管消融也有一定的复发率,且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如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脏穿孔、肺静脉狭窄等。
3.外科手术:对于一些同时需要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房颤患者,可在手术中同时进行房颤的外科治疗,如迷宫手术等。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手术创伤较大。
三、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定期进行体检。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在使用抗凝药物和控制心室率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治疗房颤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治疗情况。
2.孕妇:孕妇患持续性房颤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抗凝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华法林可能导致胎儿畸形,一般在孕期前三个月和分娩前避免使用,可选用低分子肝素。在选择控制心室率和转复心律的药物时,也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
3.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房颤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例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肌供血的影响;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考虑心脏功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