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区别
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与心室器质性病变相关,心率100-250次/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有房室分离,症状轻重差异大,急性发作需紧急处理,长期需针对基础病因,预后与基础病变相关;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多数由折返激动所致,心率150-250次/分钟,QRS波群一般正常,有窦性P波,症状相对较轻,急性发作可先刺激迷走神经或用药物,长期可药物预防或导管射频消融,一般预后较好但基础病变重时影响预后
一、定义与起源部位
1.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其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部位,多与心室的器质性病变等相关,例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
2.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其起源部位在希氏束分叉以上的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等部位。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1.心率范围
室性心动过速:心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心率多较规整,但也可能稍有不规整情况。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更快,常在150-250次/分钟,心率规整。
2.QRS波群形态
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因为其起源于心室,心室除极程序异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若伴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呈宽大畸形,但此时其形态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宽大畸形有区别,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的QRS波群起始部分多与窦性心律时相似等特征可辅助鉴别。
3.是否存在窦性P波
室性心动过速:窦性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呈房室分离现象,即P波频率低于QRS波群频率。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存在窦性P波,P波与QRS波群有固定关系,P波可能埋藏在QRS波群中不易分辨。
三、临床表现差异
1.症状轻重
室性心动过速:症状轻重差异较大,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基础心脏病变情况。短阵发作可能仅有心悸等较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出现低血压、晕厥、心绞痛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对于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数患者发作时有心悸、胸闷等症状,但相对室性心动过速来说,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不过持续时间较长时也可能出现头晕等不适,但一般较少出现像室性心动过速那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
2.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室性心动过速在儿童中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表现可能较隐匿,可出现面色苍白、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可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发作时孩子可能哭闹不安等。
老年人:室性心动过速在老年人中常见于冠心病等基础病,发作时更易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情况;室上性心动过速在老年人中也可出现,但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影响其临床表现,发作时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
四、治疗原则差异
1.急性发作期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一旦发生需紧急处理,无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选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休克、晕厥等,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颈动脉窦按摩(但需注意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谨慎)、Valsalva动作等;若无效可选用腺苷等药物静脉注射,也可选用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2.长期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需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对于有潜在猝死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预防发作,也可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根治。
五、预后差异
1.室性心动过速: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变密切相关,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且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预后较差,容易出现心脏性猝死等不良后果。
2.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控制发作,对心脏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基础心脏病变较重时也可能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