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超7天或经药物、电复律等不能自行终止的类型,其特点有心律紊乱、症状持续、血栓风险增加等,诊断可通过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心电图等手段,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和有心脏病史者在持续性房颤方面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治疗包括药物(控制心室率、抗凝、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和非药物(电复律、导管消融、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则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体检。
一、持续性房颤的定义
持续性房颤是指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或者虽持续时间未达7天,但通过药物或电复律等方式仍不能自行终止的房颤类型。
二、持续性房颤的特点
1.心律紊乱:患者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失去正常的节律,心房率通常可高达350600次/分钟,心室率也往往不规则且较快。
2.症状持续:患者可能会持续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3.血栓风险增加:由于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三、持续性房颤的诊断
1.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心悸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2.体格检查:通过听诊心脏,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体征。
3.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方法,可记录到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如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等。
4.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房颤,可通过佩戴动态心电图监测仪(Holter),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以捕捉房颤发作的情况。
5.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大小、有无附壁血栓等情况,对于判断房颤的病因和评估血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四、不同人群持续性房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持续性房颤的风险较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房颤的耐受性较差,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在治疗方面,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女性:女性患持续性房颤的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女性患者可能症状相对较轻,但发生脑卒中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较高。此外,女性在孕期发生房颤时,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
3.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持续性房颤的发生风险。此类人群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
4.有心脏病史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患者,发生持续性房颤的可能性较大。这些患者在治疗房颤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进展。此外,由于心脏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更加谨慎。
五、持续性房颤的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以预防血栓形成;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2.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通过电击使心房恢复正常节律;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或冷冻能量导入心脏,破坏异常的电活动病灶,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外科手术治疗,如迷宫手术等,适用于一些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六、持续性房颤的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2.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钠盐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对于有房颤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