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室性心动过速,发生于QT间期延长基础上,发病机制与QT间期延长相关因素及心肌细胞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临床表现有相应症状及典型心电图特点,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诊断靠心电图等综合,治疗需去除诱因、用镁剂等,预防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定义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的振幅与波峰呈周期性改变,围绕等电位线扭转。它通常发生在QT间期延长的基础上。
二、发病机制
QT间期延长相关因素:多种因素可导致QT间期延长,例如先天性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异常,使得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后天因素如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组胺药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也可引起QT间期延长,进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细胞复极离散度增加是其发生的重要电生理基础,使得心肌不同部位的复极不一致,容易形成折返激动,从而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出现心悸、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发生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发作时的不适而哭闹、烦躁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频繁。
心电图特点:心电图上可见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一般在200-250次/分钟左右,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围绕基线不断扭转,这是其典型的心电图特征,通过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不同。先天性长QT综合征多见于青少年人群;后天因素导致的QT间期延长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且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相对风险可能更高。
性别因素:某些先天性长QT综合征类型在性别上有一定的发病差异,但总体而言,性别本身不是独立的决定性危险因素,而是通过与其他因素(如基因、基础疾病等)共同作用影响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合理的用药、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服用可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若不遵循医嘱,就会增加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能性;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也可能诱发该心律失常。
基础疾病因素: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肌本身存在病变,电生理稳定性差,容易出现QT间期延长等情况,从而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同时,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可能影响电解质代谢和心肌电活动,成为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是诊断的关键。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如动态心电图监测(可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电解质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心脏超声等(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来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如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形态相对单一,不出现围绕基线扭转的特点;还需要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等情况鉴别,通过仔细分析心电图特征以及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来进行区分。
六、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首先要去除诱因,如停用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发作时的患者,可采用静脉注射镁剂(如硫酸镁)等方法,镁剂可以稳定心肌细胞膜,缩短QT间期,终止心律失常发作;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电复律等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对于有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定期进行心脏监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定期复查电解质等指标,以降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遵循医嘱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