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怎么引起的
贫血的成因主要有四类:一是造血原料缺乏,包括铁、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分别与饮食摄入、吸收障碍及慢性失血等有关;二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药物、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病毒感染有关,骨髓浸润性疾病因肿瘤细胞浸润骨髓影响造血;三是红细胞破坏过多,涵盖遗传性红细胞膜和酶异常、免疫性及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红细胞破坏;四是失血,分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和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同时对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给出保证营养摄入、积极治疗基础病等温馨提示。
一、造血原料缺乏
1.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日常饮食中含铁食物摄入不足,如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的婴儿、素食者等,容易导致铁缺乏。慢性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慢性失血,如女性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出血等),会使体内铁丢失过多,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2.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参与细胞核DNA的合成。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对维生素B??的吸收能力下降;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严格素食者,因为食物中缺乏维生素B??的来源,也容易出现缺乏。维生素B??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3.叶酸缺乏:叶酸同样参与DNA的合成。孕妇对叶酸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如果孕期未及时补充叶酸,容易造成叶酸缺乏。酗酒者,酒精会影响叶酸的吸收和代谢。某些肠道疾病,如短肠综合征、热带口炎性腹泻等,会影响叶酸的吸收,进而引发巨幼细胞贫血。
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1.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不明。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药物因素有关,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长期接触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物理因素,如长期大量接触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浸润性疾病: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疾病,肿瘤细胞会浸润骨髓,占据正常造血组织的空间,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导致贫血。
三、红细胞破坏过多
1.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这些疾病患者的红细胞膜存在缺陷,导致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容易被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磺胺类药物等)后,红细胞容易受到氧化损伤而破坏,引发急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其他红细胞酶缺乏疾病,也会影响红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
3.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甲基多巴等,会诱发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红细胞。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
4.非免疫性因素:如大面积烧伤、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会使红细胞受到物理性损伤而破坏。某些化学物质(如蛇毒、苯肼等)、生物毒素(如疟疾原虫等)也会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
四、失血
1.急性失血:常见于外伤、手术、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妇产科疾病(如宫外孕破裂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贫血。
2.慢性失血:如上述提到的女性月经过多、痔疮出血、消化道慢性溃疡出血等,长期少量失血,会使体内铁等造血原料逐渐丢失,最终导致贫血。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需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及时添加含铁、维生素B??和叶酸丰富的辅食。青少年处于生长高峰期,应均衡饮食,避免挑食、偏食。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对营养需求高,要加强营养补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叶酸等。老年人胃肠功能弱,注意选择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造血的疾病。患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肝病等)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贫血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