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怎么办
持续性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7天以上且一般不能自行转复,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生活方式等可增加风险。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药物、电复律)、心室率控制(用相关药物)、抗凝治疗(依评分选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非药物治疗有导管消融及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体重管理);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及青少年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持续性房颤的定义与现状
持续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房颤持续7天以上,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才能恢复窦性心律。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发生持续性房颤的几率也更高。
二、持续性房颤的治疗策略
(一)节律控制
1.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恢复窦性心律,但药物复律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且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2.电复律:通过电击的方法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适用于药物复律效果不佳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的患者。
(二)心室率控制
对于无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控制心室率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常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可减慢心率,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β受体阻滞剂对于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有额外的益处,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对于哮喘患者等则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三)抗凝治疗
持续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根据CHA?DS?-VASc评分来评估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以达到合适的抗凝强度;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INR,服用相对方便,但价格可能相对较高,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时需要调整剂量。
三、非药物治疗手段
(一)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消除房颤的目的。其成功率会因患者的个体差异、房颤的类型和病程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年轻、病程较短、无严重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导管消融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5克,同时控制饮酒量,避免大量饮酒,因为饮酒是诱发房颤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2.运动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降低房颤的发作风险,但运动时需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体重管理:肥胖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范围内,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实现体重的控制。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基础疾病的情况,抗凝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评估出血风险与血栓栓塞风险的平衡。例如,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时,需要根据肌酐清除率等指标调整剂量;在进行心室率控制时,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药物。
(二)女性患者
女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妊娠、绝经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关注。妊娠期间使用抗凝药物需要权衡胎儿畸形风险与母亲血栓栓塞风险,一般在妊娠早期可能倾向于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房颤的患病率可能升高,需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三)儿童及青少年
虽然儿童及青少年中持续性房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重视。可能的病因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相关。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等,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总之,持续性房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特殊人群的针对性处理等,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