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并发症
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长期卧床等致分泌物排出不畅、肺淤血,老年人及有慢性肺部疾病史者更易发生,需加强呼吸道管理)、尿路感染(因肢体活动障碍、留置导尿管、女性生理结构、糖尿病等因素增加感染机会,需遵守无菌操作、保持会阴部清洁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因肢体活动受限、血液瘀滞、老年人血液特点、肥胖等因素易形成,脱落可致肺栓塞,应鼓励早期康复训练等)、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应激状态、病变影响神经功能、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更易发生,需密切观察症状并及时治疗)、压疮(长期卧床致局部组织受压,骨隆突处好发,老年人更易发生,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等)、癫痫(脑梗死灶局部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发,皮层及大面积梗死、有癫痫病史者风险高,发作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用药治疗)、认知障碍和痴呆(脑组织损伤影响认知功能,多次或关键部位梗死、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更易出现,需早期评估康复、改善生活方式及控制危险因素)。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导致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减弱,使得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细菌滋生和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还会导致肺底部淤血,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更高。有慢性肺部疾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本身肺部功能较差,发生肺部感染后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进行吸痰操作。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
二、尿路感染
脑梗死患者因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或留置导尿管,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机会。女性患者由于尿道较短,生理结构特殊,更易发生尿路感染。患者长期卧床,会阴部清洁不便,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并逆行感染尿路。有糖尿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糖分含量高,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也会升高。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受限,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瘀滞,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使下肢肌肉收缩减少,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弱,进一步加重了血液瘀滞。老年人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凝血功能也有所改变,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肥胖患者由于下肢承受压力较大,静脉回流不畅,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对于此类患者,应鼓励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和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可使用弹力袜或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帮助下肢静脉回流。
四、上消化道出血
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分泌增加,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患者,病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丘脑和脑干,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糜烂、出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更大。患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禁食,并给予相应的止血、抑酸等治疗。
五、压疮
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压疮。骨隆突处如骶尾部、髋部、足跟等部位,由于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承受压力较大,是压疮的好发部位。皮肤潮湿、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少,更易发生压疮。对于此类患者,应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床垫或气垫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皮肤的抵抗力。
六、癫痫
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灶的局部,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发癫痫发作。脑梗死的部位、面积等因素与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皮层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癫痫的几率相对较高。有癫痫病史的患者,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癫痫发作会影响患者的脑功能恢复,严重时可导致呼吸暂停、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对于癫痫发作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舌咬伤,及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七、认知障碍和痴呆
脑梗死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尤其是多次发生脑梗死或关键部位梗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和痴呆。老年人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脑萎缩和神经功能减退,脑梗死发生后,认知功能受损更为明显。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脑血管病变,增加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发生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应早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包括记忆训练、语言训练等。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