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什么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脑血管病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他病因(如各种栓子),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如TIA表现)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言语障碍等),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康复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脑梗死的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它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
二、脑梗死的病因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多见于中老年人。此外,还包括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血管炎等,如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2.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机制异常等会影响血液流动。例如,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数量增多,容易形成血栓。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压的突然下降,可导致脑灌注不足,引发脑梗死。
3.其他病因:包括各种栓子引起的脑栓塞,如心源性栓子(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导致的附壁血栓脱落)、脂肪栓子(长骨骨折等情况)、空气栓子等。
三、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如一过性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急性起病者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取决于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常见的有偏瘫,即一侧肢体无力,可表现为上肢抬举困难、下肢行走拖地等;偏身感觉障碍,患者一侧身体的痛觉、触觉减退;言语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表达困难)、感觉性失语(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还可能出现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协调能力差等。
四、脑梗死的诊断
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主要是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如检查肢体肌力、感觉、反射等。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排除脑出血。头部MR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能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现病灶。此外,还可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如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和查找可能的病因。
五、脑梗死的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调控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控制血糖,将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溶栓治疗:在发病4.5小时或6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尿激酶等。对于部分患者,还可进行动脉溶栓或桥接血管内治疗。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4.神经保护治疗:使用一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如依达拉奉等,以减轻脑损伤。
5.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康复、言语康复、吞咽康复等,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脑梗死时,用药应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治疗要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提高患儿的配合度。
3.孕妇:孕妇发生脑梗死的治疗较为复杂,既要考虑治疗脑梗死的需要,又要避免药物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多学科团队(妇产科、神经内科等)共同讨论决定。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脑梗死的治疗和康复。
七、脑梗死的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合理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定期体检,遵医嘱服药,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脑梗死家族史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