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特殊传导系统或心室肌连续3个及以上异位心搏的心律失常。病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瓣膜病)、非器质性心脏病情况(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轻中度发作的心悸、胸闷、头晕等及重度发作的血压下降、晕厥等,体征有心率异常、心脏听诊心音及脉搏异常;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原则为终止发作(药物治疗、电复律)和预防复发(治疗基础疾病、药物预防、植入ICD);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
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缺血、坏死等病理改变可导致心室肌的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有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高。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的广泛病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功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壁增厚,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和电活动紊乱,进而引发室性心动过速。
心瓣膜病:严重的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病变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
2.非器质性心脏病情况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钾离子和镁离子对维持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至关重要,当出现电解质紊乱时,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容易发生异常,导致室性心动过速。例如,严重腹泻、呕吐等情况可能导致钾离子大量丢失,引起低钾血症,从而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致心律失常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轻中度发作:患者可能仅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有关。例如,对于基础心脏功能较好、发作持续时间较短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心悸不适。
重度发作:如果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秒),或者患者本身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晕厥、休克甚至猝死等严重情况。例如,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由于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可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休克等表现。
2.体征
心率: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节律可略不规则。
心脏听诊:心音强弱不等,脉搏可强弱不等、节律不齐。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特征性表现:心电图上可见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此外,还可观察到房室分离现象(即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等特征。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以及评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心律失常情况。
3.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特定部位,发放电刺激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并明确其发生机制,同时可用于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等。
四、治疗原则
1.终止发作
药物治疗:可选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来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例如,胺碘酮通过阻断多种离子通道,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电复律:对于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休克、晕厥等)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立即进行电复律,即通过电击的方式终止心律失常。
2.预防复发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疾病,如控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心肌病等。
药物预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预防,如β受体阻滞剂等。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高危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如曾有心脏骤停史、器质性心脏病严重且室性心动过速容易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植入ICD。ICD能够在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自动识别并发放电击进行转复,挽救患者生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的心脏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的安全性,如电复律等。同时,要积极寻找可能的病因,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儿童,可能需要在治疗心脏病的基础上处理心律失常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心脏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需评估患者的整体心功能后再选用。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较为复杂,治疗时需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药物的选择要尽量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可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治疗方法,如电复律等,但需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