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是不是贫血
判断是否贫血可从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同时需考虑特殊情况。症状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生长迟缓、月经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头晕、耳鸣等)、呼吸系统症状(活动后气短等)、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等);体格检查有皮肤黏膜检查和心率心音检查;实验室检查常用血常规(关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还可通过血清铁等相关指标、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进一步诊断。特殊情况涉及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人)、病史影响(慢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和生活方式影响(过度节食、接触有害物质等)。
一、症状表现判断
1.一般表现:贫血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特别是在皮肤较薄、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眼睑、口唇、甲床等更为明显。儿童和青少年贫血时生长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生长迟缓的情况。成年女性可能会有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等表现。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本身有所衰退,贫血症状可能会加重原有基础疾病的症状。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本身身体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贫血时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会更加突出。
2.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这些症状在脑力劳动者或经常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人群中,可能会对工作和学习产生明显影响。比如学生贫血时,可能会出现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下滑的情况。
3.呼吸系统症状:在活动后可能会出现气短、呼吸加快的现象。对于运动员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贫血会导致运动耐力下降,无法正常完成日常的训练或工作任务。
4.消化系统症状:可能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本身有胃肠道疾病史的人群,贫血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胃肠道不适,使病情更加复杂。
二、体格检查判断
1.皮肤黏膜检查:医生通过观察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光泽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迹象。如面色、睑结膜、甲床、口唇等部位的色泽。在检查时,要注意不同个体的肤色差异,避免误判。例如,肤色较深的人,可能需要更仔细地观察黏膜部位的颜色变化。
2.心率和心音检查:贫血患者由于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心音增强等表现。医生通过听诊器检查心脏的跳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贫血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脏疾病的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三、实验室检查判断
1.血常规检查:这是诊断贫血最常用的方法。
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一般可诊断为贫血。儿童的血红蛋白标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新生儿血红蛋白低于145g/L,14个月婴儿低于90g/L,46个月婴儿低于100g/L可诊断为贫血。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的减少也可能提示贫血,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缺铁性贫血早期,红细胞数量可能正常,而血红蛋白浓度已经降低。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类型。例如,MCV大于100fl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MCV小于80fl、MCH小于27pg、MCHC小于32%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查: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血清铁降低、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通常提示缺铁。对于素食者、月经过多的女性或有胃肠道疾病导致铁吸收不良的人群,这些检查尤为重要。
3.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查:用于诊断巨幼细胞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DNA合成障碍,引起大细胞性贫血。长期素食、酗酒或有胃肠道吸收不良疾病的人群容易出现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
4.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治疗有效的情况下;网织红细胞减少则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特殊情况说明
1.特殊人群:孕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容易出现生理性贫血,但也需要警惕病理性贫血的发生。在孕期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贫血问题。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老年人贫血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除了营养缺乏外,还可能与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有关,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2.病史影响:有慢性疾病史,如慢性肾脏疾病、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患者,贫血可能是这些疾病的并发症之一。在判断贫血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情况。例如,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而导致贫血,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的同时,纠正贫血。有出血性疾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出血、痔疮出血等,可能会因长期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补充铁剂。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节食、酗酒等,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增加贫血的发生风险。对于这类人群,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度饮酒。经常接触有害物质,如苯、铅等的职业人群,可能会因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贫血,要做好职业防护,定期进行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