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指什么
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严重综合征,发病机制与羊水有形物质引起机械性肺栓塞和Ⅰ型变态反应致病理生理变化有关,临床表现有呼吸循环衰竭、出血倾向、多系统脏器损伤,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剖宫产、胎盘早剥等,诊断靠综合判断,处理需立即抢救,预后凶险但早期诊治可存活,可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措施预防
一、发病机制
羊水内含有形物质如胎儿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可通过阻塞肺血管引起机械性肺栓塞,同时这些有形物质作为抗原,可引起母体发生Ⅰ型变态反应,导致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循环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临床表现
1.呼吸循环衰竭: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刚破膜不久,产妇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随后很快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细数、血压急剧下降甚至休克。
2.出血倾向:产妇可出现难以控制的全身广泛性出血,皮肤、黏膜、伤口及子宫出血等,且血液不凝。
3.多系统脏器损伤:病情严重者可迅速出现肾衰竭等多系统脏器功能损伤的表现。
三、高危因素
1.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应激和调节能力可能下降等因素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2.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子宫壁张力增高,容易发生胎膜早破,使得羊水更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3.胎膜早破:胎膜破裂后,羊水更容易通过宫颈黏膜静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4.剖宫产: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处血窦开放,羊水更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5.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时,子宫静脉压升高,羊水也容易被挤入破裂的子宫血窦而进入母体循环。
四、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等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DIC相关指标异常等,特殊检查如胸片可能发现肺动脉高压等表现。
五、处理原则
一旦怀疑羊水栓塞,应立即抢救,主要原则包括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抗休克、防治DIC及肾衰竭、预防感染等。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羊水栓塞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但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部分患者可存活。
2.预防:针对高危因素,如严密观察产程,正确掌握催产素应用指征,避免宫缩过强;人工破膜时避免在宫缩时进行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多胎妊娠产妇等,在孕期应加强监测,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羊水栓塞相关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