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羊水栓塞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其引起机制涉及羊水中有形成分进入母体循环(包括机械阻塞及炎症免疫反应)、触发凝血功能异常,还与高龄产妇、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子宫收缩过强、急产、剖宫产等分娩相关高危因素协同作用
羊水中的有形成分进入母体循环
机械阻塞机制:羊水含有胎儿的鳞状上皮、毳毛、胎脂、胎粪等有形成分,这些有形成分进入母体肺循环后,会机械性阻塞肺小血管。例如,胎儿的鳞状上皮细胞等会堵塞肺毛细血管,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及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对羊水栓塞患者肺组织的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有形成分的栓塞,这直接支持了机械阻塞在羊水栓塞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炎症免疫反应机制:羊水中的成分还可以激活母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羊水含有多种抗原物质,如胎儿的血型抗原等,进入母体后可刺激母体产生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进一步加重循环和呼吸功能的紊乱。研究发现,羊水栓塞患者体内这些炎症介质的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触发凝血功能异常
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羊水中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如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等,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当这些促凝物质进入母体循环后,会激活凝血因子,促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进而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导致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表现为产后大量阴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羊水栓塞患者在病程中往往会出现凝血功能的急剧变化,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水平迅速下降,D-二聚体明显升高。
与分娩相关的高危因素协同作用
高龄产妇: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产妇的机体功能有所下降,子宫肌层对缩宫素的敏感性等可能发生改变,使得分娩过程中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升高。研究数据表明,高龄产妇(年龄≥35岁)发生羊水栓塞的概率高于适龄产妇。
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胎膜早破时,羊水更容易通过破损的胎膜进入宫颈黏膜静脉丛;人工破膜过程中,也可能促使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有研究指出,胎膜早破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较未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高。
子宫收缩过强:子宫收缩过强会使子宫腔内压力增高,这种情况下羊水更易被挤入破损的微血管中。例如,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不当导致子宫收缩过强时,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急产:急产过程中,子宫收缩强烈且产程进展迅速,子宫颈和产道的损伤机会增加,使得羊水更容易通过损伤处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
剖宫产: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处的血窦开放,羊水也有更多机会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相关研究发现,剖宫产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概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