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其发生机制包括羊水成分进入母体循环及母体免疫反应,相关高危因素有分娩相关的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子宫收缩过强及剖宫产等,了解其机制和高危因素有助于临床预防。
一、羊水栓塞的发生机制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等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其发生主要与以下机制相关:
羊水成分进入母体循环:正常情况下,胎膜完整时羊水难以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但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有宫颈或子宫损伤、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情况时,子宫收缩可使子宫静脉压升高,导致羊水有可能通过破损的血管(如子宫颈内膜静脉、胎盘附着处的静脉窦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例如,当胎膜破裂后,羊水可经宫颈黏膜静脉或胎盘附着处的静脉窦进入母体血循环;另外,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处血窦开放,也为羊水进入母体循环提供了途径。
母体的免疫反应:羊水中的有形成分(如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胎脂、胎粪等)作为抗原物质,可诱发母体的过敏反应。母体接触这些抗原后,体内会迅速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这些炎性介质可引起肺血管痉挛、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急性呼吸循环衰竭。同时,还会激活凝血系统,引发DIC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二、相关高危因素
分娩相关因素
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产妇的机体功能有所下降,子宫等组织的弹性和修复能力等可能发生变化,使得羊水更易通过损伤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且机体对羊水成分的免疫反应等也可能出现异常。例如,有研究统计发现,高龄产妇群体中羊水栓塞的发生率较适龄产妇有所升高。
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纤维stretch过度,容易发生子宫肌层或宫颈的损伤,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机会。比如,双胎妊娠时子宫内压力较高,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相对较强,更易导致子宫血管破裂等情况,从而使羊水有更多机会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时,羊水外流的通道开放,羊水与母体血液循环接触的机会增加,且胎膜早破后宫颈内口处于开放状态,子宫收缩时宫腔内压力变化更易促使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临床观察发现,胎膜早破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概率比胎膜完整的产妇要高。
子宫收缩过强:子宫收缩过强会使子宫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静脉压,导致羊水更容易被挤入破裂的静脉窦中。例如,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不当引起子宫强烈收缩时,就可能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剖宫产: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子宫切口处的血窦开放,羊水可通过这些开放的血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相较于阴道分娩,剖宫产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剖宫产手术中子宫的操作等更容易导致血管损伤,为羊水进入创造了条件。
羊水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发生机制和高危因素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加强对高危产妇的监测和预防,以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