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应怎样避免
为降低羊水栓塞风险,产前需详细了解高危病史并规范产检项目;产时要合理使用宫缩剂、避免产道损伤;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异常表现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包括启动多学科抢救团队进行相关抢救措施以提高产妇救治成功率。
一、产前筛查与评估
1.详细了解病史
对于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高危病史的孕妇,需在产前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因为这些病史可能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通过详细了解病史,能够提前制定更精准的分娩计划。例如,有前置胎盘病史的孕妇,在孕期要密切关注胎盘位置变化以及阴道流血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能根据其特殊病史做好应对羊水栓塞的准备。
对既往有羊水栓塞相关可疑表现的孕妇,要在产前进行多学科评估,全面考虑其身体状况对分娩的影响,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2.规范产检项目
严格按照产检流程进行超声检查等项目,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羊水栓塞风险增加的情况,如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等。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纤维stretch过度,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功能,增加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机会;巨大胎儿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对产道的压迫可能导致产道损伤,进而增加羊水栓塞风险。通过规范产检及时发现这些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多胎妊娠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提前终止妊娠等。
二、产时谨慎操作
1.合理使用宫缩剂
正确使用缩宫素等宫缩剂,避免宫缩过强。缩宫素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滴速和剂量,根据孕妇的宫缩、胎心等情况及时调整。如果宫缩过强,子宫肌层收缩过紧,可能导致子宫血窦开放,增加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概率。例如,当发现孕妇宫缩过频、过强时,应立即减慢缩宫素滴速或停用缩宫素,以调整子宫收缩状态,降低羊水栓塞发生风险。
对于有子宫收缩乏力风险的孕妇,除了合理使用宫缩剂外,还可采用其他非药物方法辅助促进子宫收缩,如按摩子宫等,减少因过度使用宫缩剂导致宫缩过强引发羊水栓塞的可能性。
2.避免产道损伤
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熟练操作,轻柔进行阴道检查、人工破膜等操作,尽量减少产道撕裂等损伤。产道损伤后,宫颈、阴道等部位的血管开放,羊水更容易通过损伤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比如在进行人工破膜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避免暴力操作导致胎膜及产道损伤。对于有会阴保护经验不足等情况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培训,确保在分娩过程中尽量减少产道损伤,降低羊水栓塞发生几率。
当发现产道有损伤迹象时,要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防止羊水通过损伤部位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三、产后密切观察
1.留意异常表现
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是否有阴道流血不止、呼吸困难、寒战、烦躁等疑似羊水栓塞的表现。因为羊水栓塞可能在产后短时间内发生,一旦出现上述异常表现,要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可能,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例如,若产妇出现呼吸困难,要及时评估其呼吸功能,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查,同时快速判断是否与羊水栓塞相关。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更要加强监测频率,除了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外,可增加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以便早期发现羊水栓塞的端倪。
2.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一旦怀疑羊水栓塞,要立即启动多学科抢救团队,进行紧急抢救。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抗过敏、抗休克、纠正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措施。例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吸氧等;抗过敏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抗休克要快速补充血容量等。在抢救过程中,要争分夺秒,最大程度提高产妇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羊水栓塞对产妇生命健康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