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需采取一般急救措施,包括体位与监测、建立静脉通道;通过药物和内镜进行止血;根据情况补充血容量;针对病因治疗并采取二级预防措施预防再出血;防治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病情及处理,需密切监测和精准评估处理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与监测:患者应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有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可能影响病情的进展和应对,例如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需更密切监测;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期等情况时,整体身体状态对出血的耐受等也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肝硬化患者,更需严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来促进康复。有既往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其肝脏储备功能等已有一定基础,在出血时需更精准评估和处理。
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2条以上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可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等晶体液,必要时输注胶体液如白蛋白等。
二、止血措施
1.药物止血
抑酸药物: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目的。研究表明,将胃内pH值提高到6以上时,可显著减少再出血风险。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发挥止血作用。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情况。
2.内镜下止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硬化剂注射、套扎术等方法。硬化剂注射是将硬化剂直接注射到曲张静脉内,使血管闭塞、黏膜下组织纤维化,达到止血目的;套扎术是用橡皮圈套扎曲张静脉的基底部,使其缺血坏死、脱落,从而止血。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内镜下操作的耐受性和预后可能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心肺功能等因素对内镜操作的耐受性稍差,需在操作前充分评估和准备。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内镜找到出血病灶,进行电凝止血、热探头止血、止血夹夹闭等操作。
三、补充血容量
1.输血指征: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出血量等情况决定是否输血。一般来说,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Hg时考虑输血。但需注意,对于肝硬化患者,输血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如感染、过敏等,需谨慎评估。
2.补液量计算:根据患者的失水程度、血压、心率等情况计算补液量,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再根据情况补充胶体液等。
四、预防再出血
1.针对病因治疗
肝硬化病因治疗:如果是乙肝肝硬化,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是酒精性肝硬化,需严格戒酒。
2.二级预防措施
药物预防: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的患者,可长期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但需注意,该类药物可能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在使用时需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更需谨慎。
内镜随访:对于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需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五、并发症的防治
1.肝性脑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精神状态等变化,避免大量蛋白质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等药物进行肠道去污,降低血氨水平。对于肝硬化患者,本身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更易诱发肝性脑病,需格外关注。
2.肝肾综合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使用特利加压素等药物改善肾血流。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相关的肝肾综合征,需重视其预防和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