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诊断标准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合成等功能障碍及凝血障碍、黄疸等表现的综合征。其诊断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分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亚急性、慢性肝衰竭)、病原学诊断(结合流行病学等明确病因),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儿童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老年常合并基础病、表现不典型且药物因素相关),辅助检查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及病原学相关)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
一、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急性肝衰竭(ALF)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
有基础肝病者可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无基础肝病者发病前无肝病史。
2.亚急性肝衰竭(SALF)
起病较急,15天26周出现以下表现:
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SALF)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
具备慢加急性肝损伤的病理和生化指标改变。
4.慢性肝衰竭(CLF)
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血清T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INR升高,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等。
(二)病原学诊断
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病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嗜肝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非嗜肝病毒相关因素等。例如,HBV相关肝衰竭可通过检测乙肝五项、HBVDNA等明确HBV感染状态;药物性肝衰竭需详细询问用药史等。
三、不同人群肝衰竭诊断的特殊考虑
(一)儿童肝衰竭
儿童肝衰竭在诊断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儿童急性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黄疸出现早且进展迅速,凝血功能障碍表现可能更为突出。在病原学方面,儿童肝衰竭可能与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由于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所以对于儿童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精神萎靡、出血倾向等表现时,需更早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肝衰竭,并及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二)老年肝衰竭
老年肝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时,需注意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黄疸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衰竭病因可能与药物因素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老年人用药种类多,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另外,老年患者的肝衰竭在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上与非老年患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四、肝衰竭诊断的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指标
血清TBil:是反映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肝衰竭时明显升高。
ALB:肝衰竭时合成减少,血清ALB水平降低。
INR和PTA:反映凝血功能,肝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障碍,INR升高,PTA降低。
2.病原学相关检查
对于考虑嗜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衰竭,进行乙肝五项、HBVDNA、丙肝抗体、HCVRNA等检测,以明确病毒感染状态及复制情况。
对于药物性肝衰竭,进行相关药物的血清学检测等,辅助判断是否与药物有关。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衰竭时可能出现肝脏缩小等表现,还可用于排查是否有胆道梗阻等情况。
2.CT或MRI检查
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对于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评估肝脏血流情况等有重要价值,对肝衰竭的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