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是起病急、进展快、短时间内肝脏功能严重受损的临床综合征,根据起病时间分为暴发性和亚急性肝衰竭,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及肝毒性物质、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诊断依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病因治疗、防治并发症、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移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肝病患者发生急性肝衰竭时各有特点,需特别注意。
一、急性肝衰竭的定义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在短时间内(通常在起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称为暴发性肝衰竭,起病15天26周出现肝衰竭称为亚急性肝衰竭)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病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为常见,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此外,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
2.药物及肝毒性物质:许多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部分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误食含有肝毒性的物质,如毒蕈等也可诱发。
3.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肝脏,引起严重的肝细胞损伤,进而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4.遗传代谢性疾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威尔逊病(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可因代谢异常导致肝细胞损害。
5.其他因素:休克、缺氧、严重感染、中暑等因素可导致肝脏缺血、缺氧,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引发急性肝衰竭。
三、临床表现
1.黄疸: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且黄疸程度会进行性加深。
2.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肝性脑病:早期可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睡眠颠倒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
4.腹水:由于肝脏合成蛋白功能下降,导致低蛋白血症,同时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可引起腹水形成,表现为腹部膨隆。
5.其他:还可能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病毒感染史、用药史、饮酒史等,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传代谢性疾病。
2.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病毒学检查(检测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自身免疫抗体检查等。
3.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CT等,可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及结构,判断是否有肝脏萎缩等情况。
4.肝穿刺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肝穿刺活检可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但在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时应谨慎进行。
五、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停用可疑肝毒性药物等。
3.防治并发症:
肝性脑病: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降氨药物等。
凝血功能障碍:补充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等。
腹水: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等。
4.人工肝支持治疗:包括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的再生创造条件。
5.肝移植:对于病情严重、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发生急性肝衰竭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用药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明显毒性的药物。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黄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生急性肝衰竭后预后可能较差。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肝衰竭不仅会危及自身生命,还会影响胎儿的安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必要时可能需要终止妊娠以挽救孕妇生命。
4.有基础肝病患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本身肝脏储备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急性肝衰竭。平时要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等。一旦出现病情变化,要及时就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