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引起妊娠期间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分几类
妊娠期间肝功能异常相关疾病可分为妊娠特有疾病相关(如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感染性疾病相关(如甲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相关(如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各类疾病有不同发病机制及对妊娠和肝功能的影响,如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与雌激素等有关,致皮肤瘙痒及不良妊娠结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起病急、进展快,可致严重并发症;病毒性肝炎有不同病毒感染及传播途径,影响孕妇肝功能及胎儿;自身免疫性肝炎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妊娠可影响病情;药物性肝损伤因药物代谢等引发,妊娠时用某些药易致肝功能异常,孕妇用药需谨慎权衡。
一、妊娠期间肝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分类
(一)妊娠特有疾病相关
1.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发病机制: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多认为与雌激素、遗传等因素有关。在妊娠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可能影响胆汁酸的代谢,导致胆汁酸在肝脏内淤积。研究发现,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对妊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严重时可影响孕妇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同时,胆汁酸的异常升高可引起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粪污染等不良妊娠结局。对肝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血清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轻度升高。
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发病机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有关。妊娠晚期,胎儿生长迅速,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可能导致母体脂肪酸代谢紊乱,使得脂肪酸在肝脏等器官沉积。
对妊娠的影响: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等,随后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严重时可出现肝性脑病、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对母婴生命威胁极大。肝功能检查可见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同时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二)感染性疾病相关
1.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
发病机制: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AV感染人体后,在肝脏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
对妊娠的影响:妊娠不是甲型肝炎的危险因素,但妊娠中晚期感染时,病情可能较非孕期严重。对肝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LT、AST等明显升高,同时伴有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不会对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但分娩时可能通过产道传播给新生儿。
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病机制: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途径传播。在妊娠期间,孕妇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HBV复制活跃,进而损伤肝细胞。
对妊娠的影响:可导致孕妇肝功能异常,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据统计,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约40%-70%可感染HBV。对肝功能的影响表现为ALT、AST波动升高,胆红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还可伴有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异常,如HBsAg、HBeAg等阳性。
丙型病毒性肝炎:
发病机制: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或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HCV感染后在肝脏内引起慢性炎症,逐渐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
对妊娠的影响:妊娠期间感染HCV可导致孕妇肝功能异常,且病情可能逐渐进展。母婴传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风险。对肝功能的影响主要是ALT、AST轻度至中度升高,病毒RNA载量可反映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1.自身免疫性肝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对妊娠的影响:妊娠可能会影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情,部分孕妇在妊娠期间病情会加重,出现肝功能异常加重,如ALT、AST显著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同时,自身免疫性肝炎对胎儿的影响包括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四)药物性肝损伤相关
1.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发病机制: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有毒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细胞,或者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炎症。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机制各异,例如某些抗生素可能通过半抗原机制引发免疫反应。
对妊娠的影响:在妊娠期间,孕妇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由于妊娠期间生理状态的改变,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发生变化,增加了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不同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表现不同,如使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能引起ALT、AST升高,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孕妇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权衡药物对母胎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