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怎样治疗
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多样,需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与制动(避免绝对卧床)、物理治疗(热敷、专业按摩、拉伸训练);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有胃肠道不良反应)、肌肉松弛剂(有嗜睡等反应)、糖皮质激素(有局部感染等风险且注射次数受限);中医治疗有针灸和推拿(推拿对特定患者有禁忌);手术治疗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者,但有感染等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运动员、肥胖人群在治疗时需分别注意基础疾病、生长发育、胎儿安全、训练调整、体重控制等问题。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制动:对于患有肌筋膜炎的患者,充分休息至关重要。休息可以减少肌肉的进一步损伤,缓解疼痛和炎症。尤其是对于近期有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史的患者,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例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患上肌筋膜炎,应暂停高强度的训练活动。而制动则是限制患病部位的活动,避免因过度活动而加重病情。比如腰部肌筋膜炎患者,可佩戴腰围限制腰部的活动范围。不过,休息和制动并非绝对卧床不动,长时间不活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肌筋膜炎的常用方法。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按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肌肉的紧张状态。但按摩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避免不恰当的手法加重损伤。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在按摩时力度应适当减小。此外,拉伸训练也是重要的物理治疗手段,它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改善肌肉的功能。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拉伸动作,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重复35组。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有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但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溃疡、出血等。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型。
2.肌肉松弛剂:对于肌肉紧张明显的患者,肌肉松弛剂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常用的肌肉松弛剂有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然而,肌肉松弛剂可能会引起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期间患者应避免驾驶或操作危险机械。
3.糖皮质激素:在疼痛严重且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缓解疼痛和炎症。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一定的风险,如局部感染、皮肤萎缩等,且不能频繁使用。一般一年注射次数不超过34次。
三、中医治疗
1.针灸: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疼痛和紧张。对于肌筋膜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
2.推拿:中医推拿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的肌肉和筋膜。与按摩不同,推拿更注重穴位和经络的刺激。但推拿手法的力度和方向需要准确把握,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对于骨质疏松、骨折未愈合的患者,应避免进行推拿治疗。
四、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用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主要是切除病变的筋膜和粘连组织,以缓解症状。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肌筋膜炎时,应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使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力度的控制,避免烫伤和损伤。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更加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和休息。如需使用药物,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引导儿童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因不配合而加重病情。
3.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和身体负担的加重,更容易患上肌筋膜炎。在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物理治疗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在进行热敷和按摩时,要注意避免刺激腹部和穴位,以免引起宫缩。
4.运动员: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强度大,肌肉和筋膜承受的压力也较大。在治疗肌筋膜炎期间,应合理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在康复后,要加强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训练,预防肌筋膜炎的复发。同时,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减少肌肉损伤的风险。
5.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身体重量较大,会增加肌肉和筋膜的负担,加重肌筋膜炎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应建议患者适当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减轻身体负担,促进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