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会引起肝功能异常
肝脏易受多种因素损伤,包括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分别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并致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多种药物可致肝损及不同机制)、酒精性肝病(酒精代谢致肝损伤及不同发展阶段)、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攻击肝细胞及相关表现)、遗传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因代谢异常致肝损),还有其他因素如肥胖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感染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肝脏、中毒因素等也可引发肝损伤。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成年人感染后症状相对较重但多数可康复,少数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较为常见,其感染会直接导致肝细胞受损,引起肝功能异常,通过血清学检测甲肝抗体等可明确诊断。
2.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长期可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造成肝功能异常,通过乙肝五项等检查可明确乙肝感染情况,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能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或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丙型肝炎慢性化率较高,多数患者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但可逐渐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可明确病毒是否存在及复制情况。
二、药物性肝损伤
1.常见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抗生素类:如异烟肼,常用于治疗结核病,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引起肝细胞损伤,机制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关,可导致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表现,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
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时可引起肝损伤,正常剂量下一般安全,但超量时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其损伤机制主要是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在儿童中,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特点,过量服用更易引发严重肝损伤,需严格按照剂量使用。
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用于肿瘤治疗时,可能通过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等引起肝损伤,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在使用这类药物治疗肿瘤时,需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
2.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不同药物有不同机制,有的是药物本身的直接毒性作用,有的是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过程是关键环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如某些人群的肝酶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药物的代谢,从而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三、酒精性肝病
1.酒精的代谢与肝损伤: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先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酸。长期大量饮酒时,乙醛会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进而导致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常升高。男性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持续5年以上)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肝病,女性对酒精更敏感,相同饮酒量下更易出现肝损伤,因为女性的体内乙醇脱氢酶活性相对较低,酒精代谢较慢。
2.酒精性肝病的发展阶段:早期多为酒精性脂肪肝,若继续饮酒,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不同阶段肝功能异常的表现有所不同,酒精性脂肪肝时可能仅有轻度的转氨酶升高,而发展到肝硬化时,会出现严重的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表现,如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腹水等。
四、自身免疫性肝炎
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损伤。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某些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易感性相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及肝功能等指标可辅助诊断。
2.肝功能异常表现: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同时可能伴有乏力、黄疸、皮疹等症状,病情进展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影响肝功能,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延缓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五、遗传代谢性肝病
1.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异常,过多的铜在肝脏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进而出现肝功能异常,同时还会累及神经系统等,出现锥体外系症状等。儿童期发病较多见,早期可能仅有肝功能异常表现,如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铜沉积相关的其他表现,通过检测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等可协助诊断。
2.血色病:是由于铁代谢障碍,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等器官,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决定了机体对铁的代谢调控异常,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糖尿病等多系统损害,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等,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明显升高,通过基因检测等可明确诊断。
六、其他因素
1.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较高,由于体内脂肪堆积,尤其是肝脏内脂肪沉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反应等,导致肝功能异常,患者常伴有代谢综合征,如高血脂、高血糖等,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变情况,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等可能升高,体重减轻等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2.感染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肝脏:如某些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病原体及其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炎症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病毒感染其他系统后也可能累及肝脏,如巨细胞病毒感染除了引起呼吸系统等症状外,还可导致肝脏受损,出现肝功能指标改变,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以改善肝脏功能。
3.中毒因素:如黄曲霉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后被人体摄入,主要损伤肝脏,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硬化等,导致严重的肝功能异常,在一些卫生条件差、粮食储存不当的地区较为常见,需避免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以预防肝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