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是什么病
肝功能异常是肝脏受致病因素损害致形态结构破坏和功能代谢异常,常见原因有感染、药物、酒精、自身免疫、代谢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黄疸、乏力、出血倾向等;检查诊断包括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保肝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肝功能异常各有注意事项,儿童用药谨慎、关注营养,孕妇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人注意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一、肝功能异常的定义
肝功能异常是指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功能的代谢异常。肝脏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代谢、合成、解毒、免疫等,当这些功能因为肝脏受损而出现异常改变时,就称为肝功能异常。
二、常见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以乙型肝炎为例,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我国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为5%-6%,这些病毒感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肝功能异常。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细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影响肝脏功能,例如肝脓肿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导致肝脏局部炎症,影响肝功能。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据研究,约有10%-20%的患者使用异烟肼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机制可能是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或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
部分中药也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中草药,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害肝脏。
3.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饮酒者中约有10%-30%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进一步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等,从而出现肝功能异常。
4.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引发肝功能异常。该病在女性中相对多见,约占70%-80%,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和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5.代谢因素
脂肪肝: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约有20%-30%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而出现肝功能异常,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有关。
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铜代谢异常,大量铜沉积在肝脏等组织,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三、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脏是消化酶合成和分泌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异常时,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胃肠道症状。例如,肝炎患者常出现食欲明显下降,严重影响营养摄入。
2.黄疸相关表现
当肝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患者皮肤黏膜呈现浅黄色至深黄色。
3.乏力
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能力下降,能量产生不足所致。例如,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乏力症状较为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
4.出血倾向
肝功能异常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例如,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四、肝功能异常的检查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
转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情况下血清中含量较低,当肝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转氨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一般来说,ALT在肝细胞损伤时更敏感,AST/ALT比值在不同肝病中有一定意义,如酒精性肝病时AST升高更明显,AST/ALT常大于2。
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前面提到的黄疸相关情况可通过这三项指标变化来判断,如肝细胞性黄疸时三者均升高。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肝功能严重受损时,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病原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功能异常,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如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丙肝抗体检测及丙肝病毒RNA定量检测等判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脂肪肝、肝硬化等改变。例如,脂肪肝在超声下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等。
CT或MRI:对于超声发现异常的情况进一步评估,可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有助于诊断肝脏肿瘤、肝硬化等疾病。如CT增强扫描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等。
五、肝功能异常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如乙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需根据具体病情和病毒情况选择);丙型肝炎目前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实现治愈。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首先要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然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
酒精性肝病患者必须戒酒,同时进行营养支持等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2.保肝对症治疗
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可修复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但需注意,保肝药物只是辅助治疗,不能替代病因治疗。例如,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影响膜结构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平衡等。
六、特殊人群肝功能异常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肝功能异常时,由于其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选择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明显毒性的药物。例如,儿童感冒时应避免滥用含有肝毒性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以促进肝细胞修复。如肝豆状核变性患儿,除了进行驱铜等治疗外,还需注意饮食中限制含铜食物的摄入,如坚果、巧克力等。
2.孕妇
孕妇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格外谨慎。例如,病毒性肝炎孕妇需要评估病情,部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需要严格权衡利弊。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均衡,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胎儿状况。
3.老年人
老年人肝功能异常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在治疗肝功能异常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过多对肝脏有负担的药物。例如,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的多种药物可能需要考虑对肝脏的影响,定期监测肝功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