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怎么回事
转氨酶升高由肝细胞受损致其释放入血引起,ALT和AST有正常范围及比值参考意义。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原因,不同原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及不同发病机制。相关检查有实验室检查(查肝功能等及病毒、自身抗体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处理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如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性肝损伤停可疑药等)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转氨酶升高的定义及常见指标
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临床上常用的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主要分布在肝脏,AST在心肌中含量丰富,其次是肝脏等组织。当肝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转氨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转氨酶升高。一般来说,ALT正常值通常为5~40U/L,AST正常值通常为8~40U/L,ALT/AST比值也有一定参考意义,正常比值约为1.15。
二、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
1.病毒性肝炎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和表现可能不同。例如,儿童感染甲肝病毒后,可能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更明显。乙肝病毒感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慢性化率不同,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化率较高,可达90%以上,而儿童及成人感染后慢性化率相对较低,约5%~10%。
性别因素:在某些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及转归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一些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中,女性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接触病毒的机会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比如,有不安全输血史、共用注射器吸毒史等高危行为的人群,感染乙肝、丙肝等病毒的风险明显增加,进而导致转氨酶升高。
病史: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病情复发时更易出现转氨酶升高。例如,乙肝患者既往有病情反复的情况,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诱因出现时,病毒复制活跃,肝细胞受损,转氨酶升高。
发病机制: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复制,直接损伤肝细胞,或者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机制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入血,引起转氨酶升高。
2.药物性肝损伤
年龄因素: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也更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转氨酶升高。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异性,但某些药物可能对女性的肝脏毒性相对更敏感,不过这并非普遍现象。
生活方式:不合理用药是常见因素,比如自行滥用保健品、草药等,一些不规范的复方制剂可能含有对肝脏有损伤的成分。另外,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导致转氨酶升高。
病史: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例如,本身有肝硬化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使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后更容易出现转氨酶升高。
发病机制: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直接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损伤肝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或者通过免疫反应机制,引发机体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导致肝细胞受损,转氨酶释放增加。
3.酒精性肝病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老年人饮酒后发生酒精性肝病导致转氨酶升高的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因素: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通常低于男性,相同饮酒量下,女性发生酒精性肝病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转氨酶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原因,每日饮酒量超过40g(相当于50度白酒100ml),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引发酒精性肝病导致转氨酶升高。另外,饮酒的方式,如空腹饮酒等也会加重对肝脏的损伤。
病史:既往有酒精性肝病病史的患者,继续饮酒会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导致转氨酶进一步升高。
发病机制: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被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乙醛又被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等有害物质,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引起转氨酶升高,同时还会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加重肝损伤。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升高,尤其是中老年人。
性别因素:在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肥胖男性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比例相对较高,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主要诱因。长期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如油炸食品、甜食等,加上运动量不足,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升高。
病史:有代谢综合征,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转氨酶升高。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增加,合成增加,而氧化分解减少,使得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同时炎症反应等机制也参与其中,损伤肝细胞,导致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
5.自身免疫性肝病
年龄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在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多见。
性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4~1:9。
生活方式: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生活方式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直接关联,但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受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间接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病史:自身免疫性肝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有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发病机制: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肝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产生自身抗体,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出现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升高,同时还伴有肝脏的炎症、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6.其他原因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可能因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转氨酶升高,如肝豆状核变性等,不同年龄阶段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表现不同。老年人可能因心功能不全等导致肝脏淤血,引起转氨酶轻度升高。
性别因素:一般无特异性性别相关因素导致此类情况,但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在性别上有不同的表现概率。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等特殊生活方式也可导致转氨酶升高,比如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接触四氯化碳等有毒物质,可损伤肝细胞,引起转氨酶升高。
病史: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相关疾病导致转氨酶升高的风险增加。
发病机制:遗传代谢性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等,使代谢产物蓄积或缺乏,损伤肝细胞;而肝脏淤血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如右心衰竭等,导致肝脏血液回流受阻,肝细胞缺氧、淤血,进而受损,转氨酶释放增加。
三、转氨酶升高的相关检查及诊断
1.实验室检查
除了转氨酶检测外,还需要进行肝功能的其他项目检查,如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以全面评估肝脏功能。同时,可能需要进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也是重要的检查项目,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对于怀疑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需要详细询问用药史,包括近期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prescription药物、非prescription药物、保健品等。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脂肪变性、占位性病变等。对于怀疑肝硬化的患者,超声还可以观察门静脉、脾静脉等血管情况。CT或MRI检查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四、转氨酶升高的处理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乙肝患者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丙肝患者可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首先要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多数患者在停药后转氨酶可逐渐恢复。
酒精性肝病患者必须戒酒,同时进行营养支持等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转氨酶。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转氨酶明显升高,伴有明显肝损伤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但主要还是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转氨酶升高需要格外谨慎,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出生时情况、喂养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如果是儿童病毒性肝炎,要考虑母婴传播等因素,及时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适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潜在损伤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老年人
老年人转氨酶升高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脏功能减退、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情况。在进行检查时,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用药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肝损伤,同时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
3.孕妇
孕妇出现转氨酶升高时,需要谨慎对待。首先要明确病因,某些生理性因素如孕期肝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转氨酶轻度升高,但也需要排除病理性因素。在治疗上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非药物干预为主,必要时使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如本身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肝损伤的相互影响。例如,有心脏病的患者使用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药物时要更加谨慎,要在控制基础疾病和治疗肝损伤之间找到平衡,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