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手足搐搦症的主要原因包括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不足以及其他因素,如婴儿生长发育快、日光照射不足、药物影响等。
1.维生素D缺乏: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D需求量增加,而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
母亲孕期维生素D缺乏,导致胎儿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
早产儿、双胎儿出生后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储存量相对较少。
日光照射不足,如冬季、室内活动多、大气污染等,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
2.甲状旁腺功能不足:
胎儿期甲状旁腺功能相对不足,出生后随着生长发育,甲状旁腺功能逐渐增强。
新生儿肾脏功能不成熟,肾脏排磷功能相对较差,导致血磷升高,血钙降低。
维生素D缺乏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不能动员骨钙释放入血,导致血钙进一步降低。
3.其他:
婴儿期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骨骼中的钙盐容易释放入血,导致血钙降低。
当饥饿、感染、发热、低血糖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血钙降低。
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药物,可使维生素D加速分解,导致血钙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手足搐搦症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多发生于冬末春初,常见于人工喂养儿。母亲在孕期有维生素D缺乏史、婴儿早产、出生后生长速度快、人工喂养等情况时,应警惕婴儿手足搐搦症的发生。如果怀疑婴儿有手足搐搦症,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婴儿手足搐搦症,治疗的关键是补钙和补充维生素D。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儿的安静,避免刺激,以免抽搐发作。如果抽搐发作频繁,应给予镇静剂治疗,如苯巴比妥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要注意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婴儿营养均衡。如果婴儿出现抽搐、惊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