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是因药物使用不当引发的鼻黏膜炎症,主要由长期或不恰当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药物所致,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反应机制和炎症介质释放,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的鼻塞、流涕等,诊断依据用药史和临床表现,需与其他鼻炎鉴别,预防要避免不当用药,处理是停用相关药物,重者对症治疗,特殊人群需谨慎用药及密切观察。
一、发病机制
1.血管反应机制: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萘甲唑啉、麻黄碱等,鼻黏膜血管平滑肌受药物刺激,初期引起收缩,使鼻腔通气改善,但长期使用后,血管对药物产生适应性,之后会出现反跳性扩张,导致鼻黏膜肿胀、充血,引发炎症反应。
2.炎症介质释放:药物的刺激可导致鼻黏膜局部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如组胺、前列腺素等,进一步加重鼻黏膜的炎症状态,出现鼻塞、流涕等一系列鼻炎症状。
二、临床表现
1.鼻塞:是最主要的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使用减充血剂后鼻塞缓解不明显甚至持续加重。
2.流涕:鼻黏膜炎症可导致分泌物增多,出现流涕症状,可为清涕或黏液涕。
3.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鼻塞而出现张口呼吸、睡眠不安等情况,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可能因鼻塞导致呼吸不畅,加重心肺负担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用药史和临床表现。有长期不当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药物的病史,同时出现上述鼻塞等典型症状,即可初步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相鉴别。单纯性鼻炎多由感染、环境等因素引起,有相应的病因特点;变应性鼻炎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且有鼻痒、打喷嚏等典型过敏症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可进行鉴别。
四、预防与处理
1.预防:避免长期、不当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易引发药物性鼻炎的药物。在使用鼻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
2.处理:一旦怀疑药物性鼻炎,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对于病情较轻者,停用药物后鼻黏膜炎症可能逐渐缓解;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使用一些抗炎、减轻鼻黏膜水肿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鼻黏膜较为娇嫩,更应谨慎使用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的药物,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密切观察鼻部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老年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鼻黏膜的药物时,也应定期评估鼻部情况,遵循安全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