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微梗死吸收后形成腔隙,发病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微栓塞等有关,年龄、高血压史、不良生活方式可致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体征有相应阳性表现;辅助检查靠头颅CT、MRI;依据病史、表现及影像诊断,需与脑白质病变等鉴别;治疗控制基础病、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要控血压、改不良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关注。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微梗死,经坏死脑组织被吸收后形成腔隙。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硬化、微栓塞等有关,高血压会使脑部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进而引起血管闭塞。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发病风险增加;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病史者;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管损伤,增加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多样性:可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患者出现一侧面部、上肢和下肢无力,但不伴感觉障碍等;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异常;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有肢体共济失调伴轻偏瘫等不同表现。年龄较大者可能症状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与男性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呈现特点可能不同,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隐匿。
2.体征特点: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偏瘫侧肌力减弱、病理征阳性等。
三、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常用检查方法,可见脑内多发的小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2-15mm。不同年龄人群头颅CT表现可能因脑实质萎缩等因素略有差异,但总体能清晰显示病灶位置。
2.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比CT更敏感,可发现早期病灶,能清晰显示脑部小血管及微小梗死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依据患者的病史(如高血压病史等)、临床表现以及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合影像学显示脑内多发小的梗死灶可确诊。
2.鉴别诊断:需与脑白质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鉴别。脑白质病变有其特定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与腔隙性脑梗死不同;多发性硬化常有缓解-复发的病程及中枢神经系统多部位受累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风险,老年患者需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2.预防措施:积极控制高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对于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龄、有高血压病史且控制不佳、有吸烟史等,要加强预防意识,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血管调节功能差,血压波动可能对病情影响更大;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维持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