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使心肌血流减少或中断,常见诱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临床表现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诊断靠心电图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治疗原则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及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二、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使相应心肌区域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坏死。
三、常见诱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增加,血管弹性下降等。
2.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易诱发血栓形成,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血脂异常、肥胖等,而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不健康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会使血脂升高,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3.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长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加速血管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容易影响冠状动脉的血供,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一周。
2.不典型症状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中,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而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容易被误诊。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急性期可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对诊断也很有帮助,如ST段动态演变等。
2.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标志物,在起病3-4小时后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1-2周。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
六、治疗原则
一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采取措施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常见的治疗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等,同时还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