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性休克怎么抢救
低血压患者需立即脱离不良环境,调整体位,进行呼吸循环支持,针对病因治疗,监测生命体征与尿量,老年和儿童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包括脱离环境、调整体位、呼吸循环支持、病因治疗、病情监测及特殊人群护理等方面来抢救低血压患者。
一、立即脱离低血压环境
若患者处于导致低血压的环境中,如高温环境致大量出汗、失血场所等,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安全、舒适且温度适宜的环境,避免进一步加重低血压状况,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循环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需快速脱离不良环境以稳定病情。
二、体位调整
平卧位:将患者头部和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双下肢略抬高(约20°-30°),这样有助于增加回心血量。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摆放,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循环。老年患者因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搬运转移时需轻柔,调整体位过程中要防止受伤。
三、呼吸循环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清除口腔、气道内的异物、分泌物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对于有自主呼吸但呼吸微弱的患者,可给予吸氧,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成人初始可给予2-5L/min,儿童根据年龄适当调整。对于呼吸停止或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
建立静脉通路:尽快建立至少2条外周静脉通路,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优先选择上肢静脉。对于儿童患者,静脉穿刺要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通过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初始补液速度较快,成人可在10-15分钟内快速输入1000-2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补液量,一般为20ml/kg,快速补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心肺功能,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
四、病因治疗
失血性休克:若为外伤等导致的失血,需迅速止血,根据出血部位采取相应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等。对于内脏出血等情况,需尽快联系外科进行手术止血等处理。
感染性休克:积极寻找感染灶,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可疑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辅助治疗。
五、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每5-15分钟记录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加强监测频率。例如,老年患者血压波动可能较大,要密切关注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儿童患者心率变化较快,需准确记录心率数值。
尿量监测:放置尿管,监测尿量,成人尿量应维持在0.5-1ml/(kg·h)以上,儿童尿量根据年龄有相应标准,通过尿量变化评估肾脏灌注情况,从而判断休克纠正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在抢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控制,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时要谨慎,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儿童患者: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建立静脉通路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在补液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前囟等情况,判断脱水纠正情况。对于过敏性休克的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过敏原的排查,避免再次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