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上呼吸道感染特殊类型疾病,常见病因是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等,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易发病;症状有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还可能伴有流涎、拒食等;诊断依靠临床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明确病原体;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情重等情况可遵医嘱用抗病毒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儿童、有高热惊厥病史儿童需特别护理;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加强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
一、定义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
二、病因
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等。这些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方式传播。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发病。
三、症状
1.发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3℃39℃之间),少数患儿体温超过39℃可出现高热惊厥。发热一般持续24天。
2.口腔疱疹或溃疡: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
3.其他症状:患儿常因口腔疼痛而出现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表现,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四、诊断
1.临床诊断:医生根据患儿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等典型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发现咽峡部疱疹或溃疡等表现,可作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血常规检查一般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偏低,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采集患儿的咽拭子、粪便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注意口腔护理,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烧药。对于因口腔疼痛影响进食的患儿,可酌情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等药物缓解疼痛。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一般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或伴有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其吞咽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呛咳、误吸等情况,家长在喂食时应特别小心,可采取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儿童,感染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较重,容易出现并发症。家长应更加注意患儿的护理,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措施。
3.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儿童:在发热期间,家长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避免体温过高诱发惊厥。一旦出现惊厥,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七、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家长在接触儿童前也要洗手。
2.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定期开窗通风,勤晒衣被;对儿童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要定期进行消毒。
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家中有其他患儿,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4.增强免疫力: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