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休克的急救措施
低血压休克的救治包括立即脱离诱因,如针对失血、过敏、感染等不同诱因采取相应措施;调整体位,一般取休克体位,特殊患者谨慎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分泌物等,必要时行气管操作;补充血容量,先晶体液后胶体液;在充分补液仍低血压时用血管活性药物;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分别进行精细处理以纠正休克、维持脏器功能等。
一、立即脱离诱因
1.对于因失血导致的低血压休克:若为外伤出血,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直接压迫止血(适用于体表明显出血伤口),对于较大血管出血可使用止血带,但需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小时放松3-5分钟,避免肢体缺血过久;若是消化道等内部失血,需积极查找出血部位并处理原发病。
2.因过敏引起的低血压休克: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如曾使用某种药物、食物或接触花粉等,若为药物过敏,需更换输液管路并告知后续用药禁忌。
3.感染导致的低血压休克:尽快明确感染灶,如为肺部感染需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若为腹腔感染则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引流等处理感染源。
二、体位调整
1.一般取平卧位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休克体位:这样的体位有助于增加回心血量,对于大多数低血压休克患者适用。但对于有头部外伤、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需谨慎调整体位,避免加重颅内情况,应根据具体病情在专业医护人员评估下调整合适体位。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迅速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等: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使用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保持气道通畅。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气道梗阻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以保证有效通气,维持氧供,这对于纠正低血压休克引起的组织缺氧至关重要。
四、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补充:首选平衡盐溶液,快速补充晶体液可迅速扩充细胞外液,一般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平衡盐溶液,根据患者反应调整输液速度和量。晶体液可以改善微循环灌注,纠正组织低灌注状态,但单纯晶体液扩容维持时间较短。
2.胶体液补充:在晶体液扩容基础上可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较长时间维持血容量。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根据失血量补充相应胶体液,一般失血量超过30%血容量时需考虑胶体液补充,但需注意羟乙基淀粉在肾功能不全等患者中的使用禁忌。
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1.在充分补液基础上仍有低血压时考虑使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灌注,但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心脑等脏器负担。
六、病因治疗
1.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
失血性休克:积极进行手术止血(如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宫外孕行输卵管切除术等)或内科保守止血(如消化道出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
过敏性休克:使用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肾上腺素可以通过收缩血管、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等多方面作用抢救过敏性休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心脏病史等患者需谨慎。
感染性休克: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应用,同时需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低血压休克时,补液速度和量需严格根据体重计算,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儿童气道较狭窄,保持呼吸道通畅时操作需更轻柔,选择合适的通气管管径。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密切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变化,因为儿童对药物反应较敏感,剂量调整需更加精细。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基础疾病,在补液时需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快速大量补液诱发心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缓慢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和脏器灌注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同时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止血等操作需更加仔细,防止出血加重。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低血压休克时,体位调整需避免压迫腹部影响胎儿血供,补充血容量时需考虑胎儿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液体和药物。病因治疗需特别谨慎,如感染治疗时选择对胎儿无致畸等不良影响的抗生素,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