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心率是清醒不活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次数,正常成人60-100次/分钟,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生活方式等会影响。它可反映心血管健康状况,预测疾病风险,测量方法有触摸脉搏法和使用电子设备测量法,测量时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静息心率的定义
静息心率是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静息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之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静息心率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静息心率通常比成年人快,新生儿的静息心率可达到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成年人范围。性别方面,一般来说,成年男性的静息心率略低于成年女性,但差异通常不大。生活方式也会对静息心率产生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其静息心率往往相对较慢,这是因为长期锻炼可使心脏功能增强,每次心脏搏动泵出的血液量增多,所以在安静状态下不需要太快的心率就能满足身体的血液循环需求。而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其静息心率可能会出现异常,比如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静息心率可能会偏快,这可能与心脏缺血、心肌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
二、静息心率的意义
1.反映心血管健康状况
静息心率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静息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相对稳定,通常提示心血管系统处于较好的状态。如果静息心率长期高于100次/分钟,属于心动过速,可能预示着存在一些健康问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力衰竭等情况。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心脏需要更快的跳动来满足代谢需求,从而使静息心率升高;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补偿,也会出现静息心率增快的现象。
相反,静息心率过低,低于60次/分钟,属于心动过缓,也可能存在问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从而引起心率减慢。
2.预测疾病风险
研究表明,静息心率与一些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关。例如,静息心率增快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长期的心动过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肌缺血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有研究发现,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钟,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可能会上升一定比例。同时,静息心率也与全因死亡率相关,静息心率较快的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静息心率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比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其静息心率可能更容易出现异常,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静息心率情况,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损害,而静息心率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早期预警信号。对于有家族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特殊人群,监测静息心率尤为重要,因为这类人群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疾病遗传易感性,静息心率的异常可能提示其心血管系统已经受到潜在影响,需要及时进一步检查评估。
三、静息心率的测量方法
1.触摸脉搏法
可以选择桡动脉进行测量,让被测量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松,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在手腕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注意要排除拇指,因为拇指本身有动脉搏动,可能会干扰测量结果。然后计数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即为静息心率。测量时要确保环境安静,被测量者处于放松状态,这样测量结果才更准确。对于儿童,由于桡动脉较细,可能触摸不太明显,可以选择触摸颈部的颈动脉,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按压。
2.使用电子设备测量
现在有一些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具有测量心率的功能,这些设备通过光电传感器等技术来监测心率。使用时需要正确佩戴设备,确保传感器与皮肤良好接触。不过,电子设备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皮肤状况、运动干扰等,所以在测量静息心率时,最好在安静状态下测量,并且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准确性。对于患有心脏疾病或需要精确监测心率的人群,可能还需要结合专业的心电图等检查来进一步确认静息心率情况,但日常自我监测静息心率时,触摸脉搏法和电子设备测量法是较为简便可行的方法。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测量静息心率时要更加小心,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快导致头晕等不适;对于儿童,要在其安静状态下,温柔地进行脉搏触摸测量,确保测量过程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