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是怎么回事
气血虚是中医术语,气与血有推动、温煦、濡养等作用,当气推动不足、血濡养有问题时出现,从现代医学看与营养、慢性疾病、生活方式等有关。其常见气虚表现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等,血虚表现有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成因包括饮食、生活方式、疾病、先天因素,调理与预防需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定期体检,要从多方面关注气血状况,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饮食结构。
一、气血虚的定义
气血虚是中医术语,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血具有濡养等作用,当气的推动功能不足以及血的濡养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气血虚的状况。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能与营养状况、慢性疾病、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造血原料缺乏,进而影响气血生成;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会不断消耗人体的气血。
二、气血虚的常见表现
气虚表现:神疲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没有力气,即使经过适当休息也难以缓解;气短懒言,说话时声音低微,不愿意多说话;自汗,稍微活动或者在安静状态下都容易出汗,这是因为气的固摄作用减弱,不能很好地固摄汗液。从年龄方面来看,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气虚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长期过度劳累的人群也较易出现气虚。对于有慢性病史的人群,疾病的长期消耗也可能导致气虚加重。
血虚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由于血液不能充分滋养面部,导致面色失去红润;头晕眼花,血液不能上荣头目,就会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心悸失眠,血不养心,心脏失养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失眠。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由于失血或需额外供应胎儿或婴儿血液,相对更容易出现血虚;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由于营养摄入不足,也易发生血虚;有慢性失血病史的人群,如消化道慢性出血等,会因失血过多而导致血虚。
三、气血虚的成因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挑食、偏食,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缺乏生成气血的必要物质,像缺乏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例如,长期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就容易出现气血虚相关问题。从年龄角度,儿童若挑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所需气血生成;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若饮食不当也易导致气血虚。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会消耗大量气血。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气血生化和运行,因为夜间是人体气血回流、滋养脏腑的重要时间,熬夜打破了正常的生理节律。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常出现过度劳累和熬夜情况,易引发气血虚;老年人若长期过度操劳,也可能损伤气血。
疾病因素: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会持续消耗人体的气血。这些疾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和脏腑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例如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等情况会使身体营养流失,影响气血生成。不同年龄的人群患慢性疾病的概率不同,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相对较多,更易受其影响导致气血虚。
先天因素: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在出生时就存在气血生成方面的不足。比如早产儿,其各脏腑功能相对未完全发育成熟,气血生成能力较弱;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气血生成相关缺陷的人群,也可能先天存在气血虚的基础。
四、气血虚的调理与预防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像动物肝脏、红枣、菠菜等;补充维生素B12,可通过食用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全面,保证生长发育需求;老年人饮食应易于消化吸收,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儿童可适当增加奶制品、蛋类摄入,老年人可多吃山药、小米等健脾益气又易于消化的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夜间23点至凌晨3点是养肝血的关键时间,要尽量在这个时间段进入深度睡眠。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年轻人可根据工作和生活节奏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强度;老年人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体检: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慢性疾病对气血的消耗。不同年龄的慢性疾病患者体检频率可根据病情遵医嘱调整,例如老年人患慢性疾病较多,可能需要更频繁的体检来监控身体状况。
总之,气血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成因、表现等对于预防和调理气血虚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面入手,关注自身气血状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