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人体气虚的成因主要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和年老体弱。先天禀赋不足因父母体质弱致胎儿精气不足;后天失养涉及饮食(过度节食或挑食、嗜食生冷油腻)、情志(长期忧思过度)、劳逸(过度劳累、过度安逸)、疾病(慢性疾病影响)等方面;年老体弱则因脏腑功能衰退,脾胃功能和肺肾之气减弱,引发气虚表现,不同性别在年老体弱时气虚表现有差异,女性更年期等更易出现。
一、先天禀赋不足
1.具体情况:部分人群由于先天因素,比如父母体质较弱,在孕育过程中导致胎儿先天精气不足,从而出现气虚体质。从遗传学角度及中医理论来看,先天之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基础,若先天禀赋不足,就会使得元气亏虚,引发气虚相关表现。例如一些早产儿,相较于足月儿,往往更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表现为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等。
2.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关联:在性别方面,并没有绝对的先天因素导致气虚的性别差异,但从整体人群来看,先天禀赋不足在婴幼儿时期体现较为明显,因为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初期,先天基础若不牢固,更易出现气虚表现。
二、后天失养
1.饮食因素
过度节食或挑食:长期过度节食会使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供能及构建身体组织的重要物质缺乏,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比如一些为了减肥而长期节食的人群,会逐渐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从营养学角度,人体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充足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饮食不均衡或摄入不足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生成。
嗜食生冷油腻:经常食用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例如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等生冷之物,会使脾胃受寒,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不能正常腐熟水谷,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而长期嗜食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也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嗜食生冷油腻,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出现体质虚弱、容易积食等气虚相关表现;成年人长期嗜食则会损伤脾胃功能,引发气虚。
2.情志因素
长期忧思过度:长期处于忧虑、思虑过度的状态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会耗伤脾气,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例如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且思虑过多的人群,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倦怠乏力等气虚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影响气血生成。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若长期忧思过度,会加重身体机能的衰退,更容易出现气虚表现;年轻人长期忧思则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态,导致气虚相关症状出现。
3.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过度劳累和脑力过度劳累。体力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容易出现身体疲惫、气短懒言等气虚表现;脑力过度劳累会耗伤心脾之气,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如长期熬夜加班、过度用脑等,会导致心血耗伤,同时影响脾脏的运化功能,出现心悸、失眠、乏力、食欲不振等气虚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青壮年过度劳累若不及时调整,会对身体造成较大损伤,引发气虚;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减退,过度劳累则更容易出现气虚加重的情况。
过度安逸:长期缺乏运动,会使人体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例如一些长期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人群,由于缺乏运动,会出现肢体倦怠、气短、容易疲劳等气虚表现。从中医角度,“久卧伤气”,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都会导致气的运行不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引发气虚。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若过度安逸,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更容易出现气虚;儿童过度安逸则不利于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可能会出现体质虚弱等气虚相关表现。
4.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影响: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会长期消耗人体气血津液。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咳痰,会耗伤肺气,导致肺气不足;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等会导致气血精微流失,引起气虚。从病理角度,慢性疾病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生成、运行或消耗出现异常,从而引发气虚。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较高,长期受慢性疾病影响更容易出现气虚;儿童若患有某些慢性疾病,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气虚相关表现。
三、年老体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脾胃功能和肺肾之气会逐渐减弱。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减退则气血生成不足;肺主气司呼吸,肾为气之根,肺肾功能衰退会导致气的生成和固摄功能减弱,从而出现气虚表现,如老年人常见的气短、乏力、动则气喘等症状。不同性别在年老体弱时出现气虚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与脏腑功能衰退相关。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加上年老体弱,更容易出现气血不足、气虚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