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发的血压升高,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包括水钠潴留和RAAS激活;常见病因有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疾病、肾脏实质病变等;临床表现有血压升高及原发病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和降压治疗;预后与原发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相关,原发病控制好则预后较好,反之则差。
一、肾性高血压的定义
肾性高血压是指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肾脏在血压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肾脏发生病变时,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从而引发血压升高。
二、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1.水钠潴留:肾脏疾病可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得水钠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相对增加,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
2.RAAS激活:当肾缺血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压力降低,会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作用于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还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进一步导致水钠潴留,从而使血压升高。比如肾动脉狭窄时,肾缺血会触发RAAS的过度激活,引发肾性高血压。
三、肾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病情迁延不愈,肾小球结构被破坏,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水钠潴留和RAAS激活,进而引起血压升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但如果患者有长期的肾炎病史且控制不佳,发生肾性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系统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肾性高血压。患者除了有肾脏病变的表现外,还可能有红斑狼疮的其他系统症状,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
2.肾血管疾病
肾动脉狭窄: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动脉管腔狭窄,肾缺血刺激RAAS激活,引起血压升高。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相对多见。
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可由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血管损伤等原因引起,突然导致肾动脉血流减少,肾脏缺血,引发肾性高血压。这种情况在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如心房颤动患者如果发生血栓脱落栓塞肾动脉,就可能出现肾性高血压。
3.肾脏实质病变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随着囊肿的增大,会压迫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水钠潴留和RAAS激活,引起血压升高。多见于成年人,有家族遗传史,患者可能在家族中已有类似疾病的亲属。
慢性肾盂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反复的肾脏感染会导致肾脏间质和肾盂肾盏的瘢痕形成,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肾性高血压。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长期的肾盂肾炎会逐渐损害肾脏功能,增加肾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四、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1.血压升高:血压可表现为轻度升高,也可呈重度升高。轻度升高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重度升高时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例如,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血压可能急剧升高,达到恶性高血压的水平,出现头痛剧烈、视力模糊等症状。
2.原发病表现:患者还会有肾脏疾病本身的表现,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有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表现;多囊肾患者可触及增大的肾脏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肾性高血压,原发病的表现各有特点,通过这些表现有助于明确肾性高血压的病因。
五、肾性高血压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肾脏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疾病的病史,是否有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
2.体格检查:测量血压,注意双侧上肢血压的差异,肾动脉狭窄时可能出现双侧上肢血压差异较大的情况。检查肾脏是否有异常,如多囊肾患者可触及增大的肾脏等。
3.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检测尿蛋白、尿红细胞等,肾小球疾病患者常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定性可呈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升高,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血液检查: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肾功能受损时,血肌酐、尿素氮可升高。同时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指标,如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有助于判断RAAS是否激活。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如多囊肾患者肾脏内可见多个囊肿;肾动脉狭窄时可发现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等情况。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和血管情况,对于肾动脉狭窄、肾脏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明确肾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及其狭窄的程度和部位。
六、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是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果是肾动脉狭窄,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或手术治疗(如肾动脉重建术等)。
2.降压治疗: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抑制RAAS,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保护肾脏功能,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血肌酐明显升高(如超过265μmol/L)的患者应慎用。ARB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ACEI类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CCB类药物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来降低血压,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利尿剂可以通过排钠利尿来降低血压,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
七、肾性高血压的预后
肾性高血压的预后与原发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如果原发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肾性高血压也有望得到较好的控制,血压稳定,对肾脏和其他器官的损害可以减轻,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原发病控制不佳,肾性高血压持续存在且难以控制,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出现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例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如果病情较轻且早期得到规范治疗,肾性高血压的预后较好;而如果是晚期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肾性高血压,预后则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