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严重分娩并发症,发病机制与羊水中有形成分触发免疫炎症反应有关,临床表现有呼吸循环衰竭、出血倾向、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预防措施有限,高龄产妇等特殊人群需加强关注,其起病急凶险,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羊水中的有形成分(如胎脂、胎粪、角化上皮细胞等)进入母体循环,触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这些有形成分作为抗原,刺激母体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循环衰竭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
1.呼吸循环衰竭: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短时间内,产妇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表现。这是因为羊水成分阻塞肺动脉及小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进而导致机体缺氧和循环功能紊乱。
2.出血倾向:患者可出现全身广泛出血,如阴道大量流血、皮肤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渗血等。这是由于羊水栓塞激活了凝血系统,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并继发纤溶亢进,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3.多器官功能衰竭: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如少尿、无尿、意识障碍等。这是因为各器官缺血缺氧进一步损伤了其功能。
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休克、出血等高度怀疑羊水栓塞。
2.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血液中可找到羊水有形成分是诊断羊水栓塞的金标准,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双肺弥漫性点片状浸润影等;心电图可出现心肌缺血、右心扩大等改变。
预防
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发生风险,如严格掌握人工破膜指征,避免在宫缩过强时进行人工破膜;正确掌握催产素的使用方法,避免宫缩过强;中期妊娠引产时,羊膜腔穿刺不宜超过3次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孕期应加强产检,密切监测自身情况,分娩过程中需更加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异常表现要及时处理。
有过剖宫产史等特殊病史产妇:这类产妇在分娩时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可能增加,医护人员需格外警惕,在分娩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