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用药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用药及特殊人群用药提示,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但有发热等不良反应)、利巴韦林(抑制病毒核酸合成,但有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且儿童用药安全性有争议);解热镇痛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解热镇痛,不良反应少)、布洛芬(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解热抗炎,可能有胃肠道不适);口腔局部用药有开喉剑喷雾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康复新液(促进组织修复);特殊人群方面,6个月以下婴儿用药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过敏体质患儿用药前告知医生并密切观察过敏反应;有基础疾病患儿用药要综合考虑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并监测病情。
一、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达到抗病毒的作用。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中,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不过,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
2.利巴韦林:能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抑制作用。但需注意,利巴韦林可能存在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且对其在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有一定争议,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利弊。
二、解热镇痛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及释放,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引起出汗以达到解热作用,同时能抑制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作用,提高痛阈而产生镇痛效果。适用于小儿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明显不适时使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偶尔可能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2.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还能通过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发挥解热作用。同样适用于体温较高或有明显不适的患儿,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三、口腔局部用药
1.开喉剑喷雾剂:可直接作用于口腔患处,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缓解疱疹性咽峡炎引起的口腔疼痛、溃疡等症状,使用方便,患儿易于接受。
2.康复新液:能促进细胞增殖和新生肉芽组织增长,加速病损组织修复,缩短溃疡创面的愈合时间,可用于口腔局部喷涂或含漱。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对于较小的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用药需格外谨慎。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物理降温等。因为婴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较差。在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2.过敏体质:如果患儿有药物过敏史,在用药前一定要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在使用新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皮疹、瘙痒、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3.基础疾病:若患儿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肝肾疾病等,用药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因此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



